“好!”,秦思源眼中精光一闪,嘴角终于勾勒出一丝属于征服者的冷峻笑意。
河南的残破与重建的琐碎,固然重要,但那只是稳固后方的必要步骤。
他真正的重视的,在北方,在那座象征着前朝最后荣耀与腐朽的帝都!
他深吸一口气,决然道:“此间事务,自有政务院依旨办理,传令下去,明日拂晓,亲卫营拔营,随朕北上!”。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睥睨天下的豪情与意气风发,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紫禁城的金瓦红墙:
“这中原残局交给政务院就可以了,朕,要亲率王师,去会一会那位大明皇帝!”。
次日拂晓,晨雾尚未散尽,夏皇秦思源已是一身轻便戎装,披着暗龙纹斗篷,在三千名精锐亲卫骑兵的簇拥下,离开了依旧忙碌喧嚣的大营,沿着官道,向北疾驰而去。
他要亲眼看看这片刚刚被征服、正在艰难新生的土地。
马蹄踏过尚未干涸的血迹,也踏过刚刚开始萌发新绿的田野。
秦思源有意放慢了速度,不时驻足,召见那些正在乡野间奔波忙碌的基层吏员。
这些年轻的官员,许多脸上还带着尚未褪去的书卷气,但眼神却已充满了与民间疾苦打交道后的坚毅与务实。
他们向皇帝汇报着工作:清丈田亩,登记户口,分发来自南方的粮种,组织村民修复被战火摧毁的房舍、水利。
情况比秦思源预想的要好上许多,这些区域,早已被推进的夏军和后续跟进的、由大夏组织而来的民兵队伍像梳篦般反复清理过几遍。
那些盘踞地方、为祸乡里的匪徒、溃兵、恶霸,要么被当场格杀,要么已被锁拿,正等待着化为“营建役”的命运。
视野所及,村庄依旧残破,百姓身上的衣衫大多褴褛不堪,补丁叠着补丁。
然而,秦思源敏锐地察觉到,那种弥漫在前几日统计文书中的、令人窒息的绝望与麻木,正在悄然消退。
许多人的脸上,虽然仍带着菜色和疲惫,但眼神里却重新燃起了一种光芒——那是对安稳的渴望,对脚下刚刚分到手的田地的珍视。
以及对未来简单却实在的期盼:活下去,更好地活下去,他们开始主动配合官吏,清理废墟,疏通沟渠,眼神中不再是听天由命的死寂,而是有了新生的希望。
对于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而言,有了这份求生的希望,便是最好的基石。
当队伍行进至河南与河北的交界处,一片略显荒凉的山隘时,一队风尘仆仆的骑士从侧翼的小路疾驰而来。
为首一人,未等战马停稳,便矫健地翻身下马,快步跑到秦思源马前,推金山倒玉柱般单膝跪地,声音因激动而带着一丝颤抖:“臣,情报一局副局长刘风,叩见陛下!吾皇万岁!”。
秦思源低头看去,只见刘风一身沾染尘土的百姓服饰,脸上带着长期奔波劳碌留下的风霜与憔悴,嘴唇干裂,唯有一双眼睛,依旧锐利如鹰,此刻正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忠诚。
他腰间挎着的不是马刀,而是一把夏军制式的短枪,以及几个鼓鼓囊囊、不知装着何物的皮袋。
“刘风!” ,秦思源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立刻翻身下马,亲手将他扶起,“快起来!辛苦了!”。
眼前这人,是他起兵之初便追随的老人之一,能力卓绝,尤擅情报与敌后工作。
这些年来,刘风几乎像一枚钉子,牢牢钉在北方,潜伏于龙潭虎穴,传递出无数关乎战略胜负的关键信息。
此次决战,联军后方的多次骚乱、关键情报的获取,乃至战后迅速组织青壮协助维持地方、清剿残敌,背后都有他殚精竭虑的身影。
他的功劳,或许不显于阵前斩将夺旗,却沉甸甸地铭刻在帝国崛起的基石之上。
“陛下!” ,刘风站起身,看着眼前威严日盛、却依旧亲自扶起自己的皇帝,眼眶不禁有些湿润。
他长年在外,回中枢觐见的机会屈指可数,但时空的阻隔,丝毫未能减弱他对这位带领他们从微末走向辉煌的君主的崇敬与忠诚。“能再见天颜,臣死而无憾!”。
“胡说!”,秦思源拍了拍他结实的肩膀,感受着他衣料下硬邦邦的肌肉和似乎永远无法抚平的疲惫,“朕还要你看着大夏一统天下,还要你享太平富贵呢!”。
说完又拍了他一下,“这次召你前来是要你跟随朕去大明京师,毕竟那里你是最熟悉的”。
刘风迅速收敛情绪,恢复了一名优秀情报官员的冷静,他深吸一口气,将北方纷乱的情报在脑中迅速梳理一遍,沉声禀报:
“陛下,如今的大明京师,可谓外强中干,风雨飘摇,不过,那位崇祯皇帝,在接连遭受我军和关外鞑子的重击后,似乎也学聪明了几分”。
刘风的语气带着一丝审慎的评估,“他不再完全依赖那些早已空瘪的国库和互相推诿的朝臣,而是派出手下亲信太监,大力整顿京畿附近的皇庄、官田,竟也搜刮出不少钱粮”。
“借此,他收拢了京畿一带因战乱产生的数十万流民,一部分安置在皇庄劳作,另一部分精壮,则被他编练成了一支约莫万人的新军,装备尚可,由孙传庭直接掌控”。
“此举,至少让紫禁城和周边皇庄的守备,比以往严密了许多”。
秦思源微微颔首,这些动向,他通过刘风渠已经知道了,崇祯此举,无非是绝望中的自救,试图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他更关心的是大明还能调动多少野战力量。
“嗯,崇祯总算做了点实事,那么,如今大明疆土虽蹙,还有哪些将领手中握有可战之兵?”。
刘风对此了然于胸,立刻如数家珍般道来:“回陛下,目前大明最能打的,依旧是防御辽东方向的蓟辽总督洪承畴”。
“他麾下有吴三桂、王朴、杨国柱等将领,统帅着大约三万关宁军,久驻宁远、山海关一线,主要防备关外鞑子,也算是大明最后一支像样的边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