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内的悲戚气氛在贾母的圆场和黛玉的态度软化后,渐渐转为一种带着泪痕的温馨暖意。
众人重新落座,宫女奉上热茶细点。
贾元春抱着怀瑾,目光在厅内女眷中缓缓扫过,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她端起茶盏,轻轻啜了一口,状似不经意地问道:
“今日归家,见着诸位亲长姐妹,心中甚慰。只是......”她微微停顿,看向贾母和王夫人,“怎么不见薛家姨妈和宝钗妹妹?可是身子不适?”
厅内瞬间安静了一瞬。
贾母脸上笑容不变,连忙解释道:
“回娘娘,先前国礼大典,按制需有诰命或功名之家眷方可入殿觐见。薛家虽为皇商,终究是白身,薛姨妈并宝丫头,还有......”她顿了顿,念起贾宝玉的名字,“宝玉...未得功名者,按例皆不得参与国礼。此刻都在候着,只等家礼相见。”
贾元春闻言,脸上露出理解的神色,点了点头:
“国礼规制森严。既是在后头候着,便是家礼叙亲也无妨。”她微微侧首,目光投向侍立在旁的总管太监,“宣薛姨妈和宝钗姑娘进来吧。”
“是!”
总管太监躬身领命,声音清晰地朝外吩咐道:“娘娘懿旨:宣薛王氏、薛氏宝钗入内觐见!”
门外的唱名声随之响起:“薛王氏、薛氏宝钗奉娘娘懿旨觐见——!”
不多时,帘栊轻动,两名宫女引着薛姨妈与薛宝钗步入厅中。
母女二人始终微垂着头,脚步沉稳地走到距离贾元春座前几步远处,在宫女的示意下站定,随即双双向元春行下标准的跪拜大礼:
“民妇薛王氏\/民女薛宝钗,叩见贵妃娘娘!娘娘万福金安!”
贾元春看着熟悉的身影,心中泛起一丝暖意:
“姨妈、宝钗妹妹快请起!”贾元春连忙虚扶,“今日只叙家礼,不必如此多礼。”她
薛姨妈和薛宝钗这才起身,垂手侍立。
贾元春的目光落在薛宝钗身上,细细打量了一番,眼中流露出赞赏:“宝钗妹妹出落得越发好了,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在府中可好?”
薛宝钗微微抬首,声音清朗悦耳,落落大方:
“谢娘娘垂询。臣女在府中一切安好,得蒙老太太、姨母并诸位姐妹照拂,每日不过随分守时,做些针黹女红,读些闲书罢了。”
“好,好。”贾元春含笑点头,“妹妹才德兼备,本宫在宫中亦有耳闻。日后可要替本宫多陪陪老太太、太太说说话也是好的。”
这话里带着明显的亲近和肯定。
薛宝钗再次福身:“是,民女谨记娘娘教诲。”
薛姨妈也连忙道谢。
贾母笑着让鸳鸯给薛家母女看座,两人便在末座小心坐了。
众人又说了些家常闲话,薛宝钗应对得体,气氛颇为融洽。
小怀瑾在元春怀里待久了,有些不安分地扭动起来,咿咿呀呀。
贾元春轻拍安抚着,目光再次缓缓扫过厅内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祖母、母亲、婶娘、嫂子、姐妹们、薛姨妈、宝钗......
该见的人,似乎都见着了。
然而,她的目光深处,却始终有一丝难以言喻的空落和牵挂。
那份牵挂,如同细小的藤蔓,悄悄缠绕着她的心尖,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难以忽视。
厅内的欢声笑语似乎隔了一层薄纱。
她低头看着女儿懵懂的小脸,又抬眼望向窗外阳光明媚的天色,最终,那压抑了整晚的、属于长姐的思念与忧心,终究还是冲破了贵妃的矜持与顾虑。
贾元春深吸一口气,转向贾母和王夫人,问了出来:
“祖母,母亲......家中长辈、兄弟姐妹,女儿今日都已得见,心中欢喜。只是......只是宝玉呢?”
她的目光在厅内再次搜寻,带着最后的、一丝渺茫的希望,“我那宝玉兄弟......此刻在何处?为何......为何独独不见他来见我?”
话音落下,厅里顿时一静。
王夫人攥紧了帕子,脸色不自然。
贾母叹了口气,只能把话摊开:“娘娘,您既为贵妃,又带着公主。外男无旨......进不得后宅。”
贾元春闻言,脸上露出“恍然”之色,仿佛才想起这层规矩,立刻顺势说道:
“原来如此!本宫竟一时疏忽了这内外之防。” 她对侍立的总管太监下令:“既如此,你速去传本宫口谕:念及手足之情,特许贾宝玉即刻入内觐见。”
“遵旨!” 总管太监躬身领命,转身快步走出正厅,高声唱喏:
“奉贵妃娘娘口谕——!宣:贾宝玉,即刻入内觐见——!”
那尖细的声音,传向前院。
厅内众人心思各异。
贾母和王夫人眼中燃起希望,却又带着忐忑。薛姨妈、宝钗等人垂眸静坐。探春等人则默默看向门口方向。
贾元春紧紧抱着怀瑾,目光焦灼地望向那扇门帘,心中五味杂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