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在每一个亲卫的心头。
那份追击未果的不甘,瞬间被更沉重的责任感和对全局的敬畏所取代。
元帅看得比他们所有人都远,也担着比他们所有人都重的担子。
“传令!”成淮不再犹豫,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断,“全军调转马头!放弃正北追击,目标——元都!与主力大军汇合!”
“得令!”亲卫校尉精神一振,再无半分迟疑,立刻高声传令。
“呜——呜——呜——”
苍凉的号角声再次响起,却不再是追击的急促,而是转向的沉稳。
两万轻骑如同一片巨大的、流动的钢铁乌云,在辽阔的草原上划出一道壮观的弧线。
马蹄隆隆,卷起枯草与尘土,气势磅礴地向着南方,向着决定王朝命运的主战场奔腾而去。
成淮一马当先,黑色的披风在身后如鹰隼之翼般展开。
他最后一次回望北方那片空寂的草原,眼神深邃如渊。
成淮猛地一夹马腹,战马长嘶,速度再次飙升,带领着这支放弃了眼前猎物却肩负着更宏大使命的精锐铁流,如离弦之箭,义无反顾地射向南方那场必将载入史册的决战洪流。
草原的风掠过他的耳畔,仿佛在诉说着未完的杀伐与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
就在成淮率领的轻骑军回撤的同时,赵蒙恩那边也完成了对赤峰、通辽、兴安及呼伦贝尔四城的扫荡。
之所以会如此顺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早在虞军到来之前,四城的主力部队都已撤回到元都之中。
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赵蒙恩横刀立马,指向不远处,“去一队人,接管那个牧场,鞑子绑了带过来,汉人奴隶让他们各自返家。”
忽必烈在位期间,为了推行汉化,从东部掳走了一批汉人,把他们驱赶到草原上,与蒙古人共同生活。
这些人中十之五六都死在长达数千里迁移的路上,活下来的这些人里大部分都在草原上充当廉价的劳动力,为蒙古人放牧,动辄得咎,非打即骂。
只有少数有能耐的人才会被元人看中,日子好过一些。
大虞的士兵攻克拿下城池的消息并没有传到这片草原,当百户洪广安率兵过来接收牧场的时候,富贵正在喂羊,看到冲过来的一群汉人他吓了一跳,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
洪广安命人把他带到跟前,看这其佝偻着身躯白发苍苍的样子,有些于心不忍,“老人家,哪的人啊?你不用害怕,周遭数城皆已被我汉人接手。”
富贵闻言,微微愣神,浑浊的眸中竟未有多少激动。
良久,他才开口回应道:“奴...我姓王名富贵,本是...长安人氏。”
洪广安点了点头,“现在你可以回家了。”他转头看向身边士卒,“多给他些吃的和水。”
听到这话,富贵又愣在了原地。
回家?他还有家吗?
富贵拄着拐杖缓慢地向四十多年前来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望着烽烟燃烬,断刀折戟的山河,他的内心依然没有太大的波动。
直到他跨过黄河走进函谷关,看到喧闹的大街上人来人,长安城里依旧是歌舞升平,一片祥和。
这个十六岁被元军掳走,六十岁才得以归来的男人哭了。
很快,时光来到嘉兴二年春,大地回暖,万物复苏。
最近,金陵城中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们关注的焦点除了西北的战事以外,便是两日前刚举行的那场殿试之上。
内阁首辅宋潜溪将已经选好的三份试卷送到了舒王府,让陈明择定孰为状元、孰为榜眼、孰为探花。
陈明仔细看了三份试卷以后,拆开遮盖姓名的封条,向宋潜溪问道:“这个王冕是谁?我瞅着三份答卷里,他的文章写的最好。”
“王爷慧眼。这个王冕是我们扬州诸暨人,师从大儒韩性,尤善诗文,在民间名气很大。”宋潜溪躬身道。
陈明抬起头,“你且让本王听听,他都做过那些诗?”
宋潜溪或是准备工作做得足,或是对此人颇为了解,不假思索地道:“此人有一首诗名曰《白梅》。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好!”,陈明情不自禁地称赞道,“还有吗?”他之所以问得如此详尽,实乃不知何故,他对此人竟心生一种莫名的熟悉之感。
“还有一首《墨梅》。我家洗砚池前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听到这首绝句的陈明瞳孔突然放大,震惊地道:“竟然是他!”
“王爷知道这个王冕?”宋潜溪疑惑地道。
陈明微微颔首,“听过他的诗,只是先前不知道此诗是他写的。”
说话间,他的心情已经平复下来。
毕竟,这已不算是他与语文课本上的先贤第一次碰撞了。
翌日张贴皇榜,王冕高中状元的消息如一阵春风,迅速传遍了金陵城。
大街小巷都在谈论这位诗、书、画、印皆绝的才子,而王冕本人却依旧保持着那份淡然。
如此,又过得三日。
小皇帝设朝,召见新科进士。
陈明也第一次见到了这位酷爱咏梅、画梅的大才子。
他举止从容,神态谦和,言语间尽显儒雅风度。
陈明仔细端详着他,心中对这位才华横溢之人更多了几分欣赏。
当即询问其治国之策,王冕侃侃而谈,从民生到军事,从吏治到文化,见解独到且切实可行。
陈明暗暗点头,朝廷得此人才,亦是天下百姓之福。
散朝以后,陈明特意走到王冕身边,微笑着说道:“梅花屋主果然名不虚传,本王对你很是看好。”
王冕听其不言自己的名字,而称他的雅号,自是受宠若惊:“王爷谬赞,冕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和朝廷效犬马之劳。”
“元章家里真的有洗砚池吗?”陈明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不必多礼。
王冕摇了摇头,一脸羞愧地道:“不瞒王爷,冕幼时家贫,常白天放牛,晚借寺院长明灯读书。诗里那样写,是借王右军的典故,表达对高尚节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