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呀,都是瞎操心。”皇甫嵩大大咧咧地说道。“哪怕在雍凉两州没有西南军团,只有征西军团,就凭征西军团的战力,你们以为叛军能讨得了好处?”
朱儁、何山、赵云、张杨几人相视苦笑。
最后,还是朱儁轻声对皇甫嵩说道:“一月前,兵部已经给征西军团下达指令,让他们进军西域了。”
“啊?”皇甫嵩惊得叫了起来。“不是说征西军团要先平西羌,才会进入西域吗?”
荀彧有些尴尬地说道:
“冀州当前主要是种植粮食,否则没办法保证北方各州百姓的生活。
“可种植了粮食,就没办法大规模种植棉花。没有棉花,北方的百姓就穿不上棉衣。毕竟如箕州、吉州、河州的冬天过于寒冷,依凭毛衣毛裤,百姓冬季还是无法出门。
“所以为了能够大规模种植棉花,内阁才向兵部建议征西军团先收西域,再平西羌。”
所有人都恍然了。
内阁此举绝对不能说错。
先收复西域,然后明年就可以收获大量棉花并运送回中原,同样是极为必要的。
可谁又能知道雍凉两州会反呢?
听了荀彧的话,皇甫嵩一脸便秘神色,想出言斥责内阁与兵部目光短浅,可毕竟这个方略并没有错,根本无可指责。
只是……
皇甫嵩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忽略了什么。
他端起香茶,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努力在想自己到底忽略了什么。
似乎大家都在配合皇甫嵩思考一般,一时之间,再没有人开口说话,都在想着该如何破解雍州两州的困局。
半晌之后,刘虞才开口问道:“护民军战力强悍,哪怕只有西南军团的三个师,恐怕也不会让叛军讨到好处吧?”
“唉——”何山用长叹回应刘虞。
“何故长叹?”贾琮不解地问道。
公孙瓒大声说道:“西南军团,并不是青州训练营出来的兵,而我原来麾下征讨张举、张纯叛乱的兵马。哦,还有原来华雄麾下的五千兵马。
“现在西南军团的军械还在打造中,他们用的还是老旧装备。当前西南军团的战力,还比不上青州御林军。”
原来如此。
征西军团去了西域,西南军团战力不够,雍凉两州还真是陷入了困境。
倒是一直抱着旁观心态的三公九卿,听了公孙瓒的话后,私语了一番后,杨彪开口问道:
“西南军团为何不用青州训练营之兵?”
何山对着杨彪拱手一礼,开口说道:
“青州训练营现在只有数千正在训练的娃娃。毕竟青州只有六百万人口,而护民军、御林军都出自青州,所以训练营的征兵,也不能竭泽而渔。
“另外,训练营的新兵,还有补充各军团的任务。毕竟,大帅定下的军制与大汉之前的不一样。护民军服役的时间只有五年,五年后便要退役回家。空缺由训练营继续补上。”
何山对原来的三公九卿还是很尊重的,解释也挺详尽。
“为何要退役?”崔烈也开始发问。
何山继续解释。
“农耕需要大量青壮。从护民军中退役时,也才二十三四岁。他们返回家乡后,不仅不耽误娶妻生子,而且还会成为重要劳力。
“当然,最重要的是如此可以保持军队永远有刚刚从训练营出来的、经历过军事教育和忠诚教育的新鲜血液。
“诸公都知道,当前的传讯效率极低,一旦天高皇帝远,军队发生背叛,朝廷可能都需要很久才能知道。
“军队中有了这些新鲜血液,想背叛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而服役接近五年时间的老兵,自然想回家务农,过上安定的日子。
“如此,更是降低了军队反叛的可能。”
这些内容,阁老和兵部的人都知道。
而此时三公九卿听了,却都是震惊得无以复加。
东汉以来,采用的是募兵制。有战事时就参与战争;没战事时,也不会遣散,而是由朝廷养着,成为常备兵。
这样的好处是军队的战力会一直保持下去,毕竟冷兵器时代,训练新兵最快都要一年以上。
当然,这样的弊端也很明显。
首先就是朝廷不能保留太多的常备军,否则朝廷供养不起。
其次,便是常备兵都是兵油子,劫掠百姓是家常便饭,连朝廷都无法杜绝。否则的话,朝廷就得拿出更多的钱粮进行安抚。
最后,常备军往往是只知领军将军,不知朝廷。如果领军将军要反叛,全军上下必然云从。
所以才有东汉时期的“换将不换兵”的潜规则。
任何一位高级将领带兵时间长了,都会让朝廷感觉不安。
比如“汉初三杰”的韩信为何一定要死?
刘邦已经年纪大了,而那时韩信才三十五岁。一旦刘邦驾崩,谁还能制住有威望又有能力的韩信?
哪怕在刘邦立汉之后,韩信便已经失去了兵权,可刘邦被围白登之时,仍然软禁韩信而不敢让他领兵前去救驾。
纵观中国历史,大概除秦始皇和唐太宗两人之外,其他所有的皇帝,最怕的都是将领拥兵自重。
而自秦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冤死的将领,也大多死在“拥兵自重”这一顾虑之上。
而如今听了蔡成设计的兵制,他们突然意识到,护民军不仅有文化,懂军事,而且还都受过忠诚教育。
有文化,便不会盲从。哪怕有人想反叛,可能也不会得到上下将士的支持。
在真有人反叛之时,军中马上可以形成反对派。
而这些反对派同样懂军事,真要形成军事对抗,也能够与叛军分庭抗礼。
受过忠诚教育,便能保证绝大多数人心向大汉。
而且可能不等将士们退役返乡,他们的家中恐怕早就为他们说好了亲事,等他荣归故里,便马上成亲。
杨彪、崔烈等几人更是从《汉报》上得知,新兵出训练营补充至各个军团前,训练营都要请其家人前来为其送行,并叮嘱自家孩子,一定要多立战功,好日后荣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