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徐达建议道,\"臣以为英烈祠应当选址在城北高地,俯瞰整个大同府。
这样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过往商旅,都能看到这座神圣的殿堂。\"
\"甚好。\"
张无忌点头赞同,\"另外,朕决定每年清明、中元二节,由朝廷派重臣主持公祭。
每逢重大战役周年,当地官员必须亲临祭祀。\"
常遇春补充道:\"臣建议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英烈祠,负责收集整理将士事迹,定期增补灵位。
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未来可能还有更多将士需要入祠供奉。\"
张无忌一一采纳,并命人立即开始筹备。
他特别强调:\"所有阵亡将士,无论官职大小,一律平等入祠。
哪怕是普通一兵,只要为国捐躯,就应当被后人铭记。\"
夜深人静时,张无忌独自站在临时行宫的窗前,望着满天繁星。
他想起光明顶上那些为抗元事业牺牲的明教弟子,想起蝴蝶谷中那些无名的墓碑。
建立英烈祠的想法其实在他心中酝酿已久,今日张兴祖的泪水只是最后的触动。
次日清晨,大同府北门外的空地上,张无忌亲自主持了英烈祠的奠基仪式。
他亲手埋下第一块基石,周围站满了自发前来的百姓和士兵。
\"从今日起,\"张无忌向人群宣布,\"凡大明将士,为国捐躯者,皆入此祠受万世香火。
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这里,他们的故事将代代相传。
朕要让所有人知道,大明的和平与繁荣,是这些英雄用生命换来的!\"
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许多士兵泪流满面。
他们知道,即使有一天战死沙场,也不会被遗忘。
奠基仪式后,张兴祖立即投入了繁重的工作。
他在临时搭建的军帐中,日夜不停地回忆、记录着每一个阵亡将士的姓名和事迹。
有时写着写着,泪水就会模糊视线,但他坚持要亲手完成这份名录。
\"王二狗,保定府人,年二十二,守西门时身中七箭仍力战不退,最终与三名敌军同归于尽...\"
\"李铁柱,大同本地人,年三十五,为保护城中百姓转移,独自引开追兵,尸骨无存...\"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张兴祖的笔尖常常因为颤抖而写歪了字,但他拒绝任何人代劳。
五天后,当张无忌前来视察进度时,发现张兴祖已经憔悴得不成人形。
他的双眼布满血丝,右手因长时间书写而肿胀不堪,面前却已经堆起了厚厚一摞名录。
\"张将军!\"张无忌心疼地夺过他手中的笔,\"你这是何苦?朕可以派文官协助你。\"
张兴祖抬起布满泪痕的脸:\"陛下,这些兄弟是为我而死的。
当时我下令死守,他们明知是死路一条,却没有一个人退缩。
现在...现在我能为他们做的,就只有记住他们的名字啊!\"
说到最后,这位铁骨铮铮的将军终于崩溃大哭。
张无忌无言以对,只能轻轻拍着他的肩膀,任由他宣泄积压已久的悲痛。
当天下午,张无忌调来了二十名书记官协助张兴祖,但他仍然坚持亲自审核每一份名录。
同时,英烈祠的建造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汇聚大同,最好的石材木料源源不断运往工地。
一个月后,英烈祠的主体建筑已经初具规模。
这是一座庄严肃穆的殿堂,采用最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飞檐翘角,气势恢宏。
正门上悬挂着张无忌亲笔题写的\"大明英烈祠\"金匾,阳光下熠熠生辉。
祠内,一排排黑檀木制成的灵位已经准备就绪,上面用金粉书写着阵亡将士的姓名和简要事迹。
正中央是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碑,上面刻着张无忌亲自撰写的祭文:
\"维大明隆武六年二月,皇帝谨以清酌庶馐之奠,祭于阵亡将士之灵:呜呼!尔等捐躯报国,血染沙场;功在社稷,名垂青史。
朕念尔等之忠勇,痛尔等之早逝,特立此祠,以慰英魂。
昔者烽火连天,尔等奋不顾身,以血肉之躯筑我大明之基,护我华夏之民。
今虽天下初定,然尔等之功,永载史册,万古流芳。”
祭文写完,张无忌凝视着那汉白玉碑,心中五味杂陈。
他仿佛能透过这冰冷的石碑,看到那些英勇将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听到他们震天的喊杀声。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陛下,英烈祠的壁画绘制也已开始。”
徐达前来禀报,打断了张无忌的沉思,“画师们正在绘制将士们征战的画面,力求生动逼真,让后人能直观感受到他们当年的英勇。”
张无忌微微点头,说道:“好,定要将他们的神韵展现出来。
这壁画不仅是装饰,更是历史的见证,要让每一个走进英烈祠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热血与豪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英烈祠的建造逐渐接近尾声。
祠内的装饰愈发精美,从地面到屋顶,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匠人们的精湛技艺。
黑檀木的灵位排列得整整齐齐,仿佛在等待着将士们的英魂归来。
这一日,张无忌与徐达一同来到英烈祠视察。
徐达看着这宏伟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陛下,您做了一件大好事。
这些将士们若是泉下有知,也定会感到欣慰。”
张无忌:“朕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他们为了大明,为了百姓,付出了太多太多。
这英烈祠,是我对他们的承诺,也是对后人的交代。”
说话间,他们走进了壁画区域。
只见画师们正专注地描绘着,一幅幅画面栩栩如生。
有将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场景,有他们与敌人殊死搏斗的画面,还有他们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瞬间。
“看这幅,描绘的是张兴祖将军麾下的一支小队,他们在一次突围战中,为了掩护大部队,全部壮烈牺牲。”
徐达指着其中一幅壁画说道。
张无忌和赵敏走上前去,仔细端详着。
画面中,那些将士们虽然身负重伤,但眼神中却透露出无比的坚定和勇敢。
他们手持武器,与敌人展开了最后的决战,鲜血染红了大地。
“他们都是英雄。”
张无忌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泪光,“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大明的子孙后代。”
张无忌看着张兴祖,欣慰地说道:“张将军,你辛苦了。
你为这些将士们做了太多,他们不会忘记你,大明也不会忘记你。”
张兴祖眼中含泪,说道:“陛下,这是我应该做的。
我希望能通过这英烈祠,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让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
开祠之日,整个大同府都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中。
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姓、官员、将士们都纷纷前来,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张无忌站在英烈祠前,望着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充满了感慨。
他大声说道:“今日,大明英烈祠正式开祠!这是我们大明对阵亡将士们的敬意,也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
从今往后,这里将成为我们大明子孙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地方。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英雄,让他们的精神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那声音响彻云霄,仿佛是对英雄们的最高礼赞。
张无忌带头走进英烈祠,众人也纷纷跟随其后。
祠内,人们静静地看着那些灵位和壁画,心中充满了对英雄们的敬仰和怀念。
从那以后,英烈祠成为了大明最重要的纪念场所之一。
每年的清明、中元二节,以及重大战役周年,都会有无数的人前来祭祀、缅怀。
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和事迹,也通过英烈祠,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大明历史上最璀璨的一笔。
张无忌也因为这一壮举,被后人永远铭记,成为了大明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