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沁源县非遗文化探微:顶灯、菩提寺庙会、酥饼、墙围画与夹糖子的传承密码
沁源县作为山西省长治市的文化重镇,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民间社火的顶灯表演到千年古刹的庙会盛况,从酥脆香甜的传统酥饼到炕头上的墙围画艺术,再到承载乡情的夹糖子,这些非遗项目既是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基因库,也是当代社会创新发展的精神源泉。
一、武乡顶灯:社火中的光影奇观
历史渊源与技艺特色
武乡顶灯虽以“武乡”为名,却在沁源县广为流传,2006年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表演形式独特:表演者剃光头发,在脸部和后脑勺勾画脸谱,头顶碗灯,碗内装沙土、插蜡烛,外贴彩色剪纸。
表演时,舞者脖颈以上纹丝不动,双臂摆动或手插腰间,随打击乐节奏起舞,形成“火龙游动”的视觉效果。
文化内涵与表演程式
顶灯的化妆形式极具戏剧性,正对或背对观众时,均会露出威武、狰狞或诙谐的面孔,象征驱邪纳福。
表演队形包括“卷帘洞”“蛇脱皮”“九连环”等,动作粗犷刚劲,节奏明快自由。
2025年长治市非遗展演中,顶灯与“耍牙”“打铁花”等项目同台竞技,展现原始歌舞的生命力。
二、沁源菩提古寺庙会:多元信仰的千年集会
历史脉络与庙会体系
菩提寺位于沁源县交口乡信义村,始建于西魏大统年间,以寺内菩提塔和山间菩提树得名,形成佛教为主、兼容道教、儒教及民间信仰的全神庙体系。
庙会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举办,辐射安泽、古县等9个县市,单次活动参与人数逾万。
仪式流程与文化功能
庙会包含宗教仪式、民俗表演及商贸活动。
寺内供奉无生圣母、真武大帝、观音菩萨等神只,反映晋东南地区多元宗教交融的历史。
2009年,庙会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2025年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吸引游客体验晨钟暮鼓、佛经缠绵的禅意氛围。
三、绵上酥饼:寒食节里的千年军粮
历史传说与工艺演变
绵上酥饼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习俗。
相传介子推隐居绵山(今沁源县与介休市交界),晋文公为纪念他,下令寒食节禁火食冷粥干饼。
后人在烙干饼基础上,加入油、面,经烧饼炉烘烤,制成酥脆香甜的“绵上酥饼”。
楚汉相争时,刘邦曾将酥饼作为军粮,使其名声大噪。
制作技艺与传承现状
酥饼以小麦粉、白砂糖、芝麻仁为原料,经混炼、制剂、延展、烘烤等工序制成,色泽金黄、层多而薄。
2011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彩珍通过专营店和超市合作,将酥饼推向更广阔市场。
其“敢想敢干”的精神,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
四、墙围画:炕头上的民间艺术
艺术特征与地域分布
墙围画,又称“炕围画”,是北方高寒地区炕头装饰的民间美术形式。
沁源县史玉荣等传承人以吉祥喜庆为主题,创作《鸳鸯戏水》《喜鹊梅》等作品,图案内涵丰富,色彩鲜艳。
文化功能与现代转型
墙围画不仅美化居室,更承载农耕文化的记忆。
2025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墙围画与民宿装饰结合,成为文旅融合的新亮点。
例如,灵空山镇将墙围画元素融入民宿设计,吸引游客体验传统生活美学。
五、沁源夹糖子:皇家贡品里的乡情密码
历史渊源与风味特色
夹糖子相传为宋太祖赵匡胤喜爱的皇家贡品,以黄米面、白面和红糖为原料,口感香而不艳、甜而不腻。
聪子峪乡的夹糖子最具代表性,或软糯甜美,或脆香可口,或蒸后加糖,或火烤后作为干粮,风味多样。
文化象征与社会功能
夹糖子是沁源人春节必备美食,也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农历初九、十五等日子,集市上现场加工的夹糖子香飘四溢,为市集增添热闹气氛。
其“香甜”特质,成为游子思乡的情感寄托。
六、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
沁源县非遗保护呈现“传统技艺现代化、文化资源产业化”趋势:
顶灯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沁源县中小学推广,培养青少年传承人。
菩提寺庙会与康伟集团合作,开发旅游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绵上酥饼建立专营店,拓展电商渠道,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墙围画与高校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如手机壳、笔记本等。
夹糖子举办“非遗美食节”,吸引游客参与制作体验。
截至2025年,沁源县共有非遗项目8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5项、市级27项、县级70项,累计培养传承人126名,开展研学活动230场,带动就业1800余人。
沁源县的非遗项目如同一部部立体的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
从顶灯的“光影奇观”到菩提寺庙会的“信仰实践”,从酥饼的“千年军粮”到墙围画的“炕头艺术”,再到夹糖子的“乡情密码”,它们不仅是活着的文化传统,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创新引擎。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沁源非遗正以创新姿态,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