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榆次区非遗文化瑰宝:南庄无根架火、四眼井醋、堡子酒与晋派内画的千年传承
榆次区作为晋中文化的核心承载地,孕育了四项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以独特的技艺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从火树银花的视觉盛宴到酸香绵长的味觉记忆,从清冽甘醇的酒香传承到方寸之间的艺术造诣,这些非遗项目既是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基因库,也是当代社会创新发展的精神源泉。
一、南庄无根架火:13米高空绽放的社火美学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庄无根架火以13米高的无根塔形结构颠覆传统烟火形态。
其核心技艺始于明初,由江苏吕富、吕贵兄弟将苏杭刺绣、彩绘技艺融入晋中社火,形成“无根悬架、对码引爆”的独特范式。
架火分十二层(闰年十三层),每层以高粱秆为骨架,糊裱剪纸装饰殿宇楼阁,悬挂900余个手工刺绣彩炮,顶部插锦旗,底部设三官神殿与戏台,整体如微型古建群悬浮空中。
燃放时采用“码儿”装置,通过左右对角碰撞引爆,形成流星穿擂、火花交织的视觉奇观。
第七代传承人赵志高带领团队,在保留刀刻、编织、彩绘等80余道工序的基础上,创新融入声光电技术,开发出可参与的焰火体验项目。
2023年与黄土农言文化旅游区合作,打造“日观工艺、夜赏光影”的沉浸式场景,使传统架火从节庆仪式转化为文旅Ip。
二、四眼井醋:三晋第一醋的味觉密码
榆次怀仁镇的“四眼井”老陈醋,以明万历年间古井水质为根基,成就“酸、绵、甜、香”的独特风味。
其制作遵循“选、蒸、酵、熏、淋、陈”六道古法:精选晋中高粱,经28天地缸发酵,以大麦豌豆曲为引,通过“熏火缓”工艺形成焦香层,最终在陶缸中陈酿三年以上。
山西酿醋专家颜景宗总结的“人精、水甘、曲时、粱实”十字要诀,成为品质保障的核心法则。
1599年,王廷宰将四眼井醋进贡明神宗,获“醋之佳品”赞誉,奠定“三晋第一醋”地位。
如今,山西四眼井酿造实业有限公司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开发出保健醋、醋饮料等30余种产品,年产量突破5000吨,远销日韩及东南亚市场。
2025年醋文化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区,通过VR技术还原明代酿醋场景,让游客亲手操作“蒸料入缸”工序,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三、堡子酒:巴拿马金奖的清香传奇
始于明代中期的堡子酒,以高家堡、乔家堡古井水酿造,采用“清蒸二次清”古法,经28天地缸发酵、缓火蒸馏,形成“入口绵甜、回味悠长”的清香型特征。
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时钦定为御酒,1915年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85年被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2007年入选晋中市非遗名录。
其酿造核心在于西窑矿区深层矿泉水,含锶0.42mg\/L、锌0.12mg\/L等微量元素。
2019年山西后沟古村酒业有限公司迁址水源地,建成120亩生态酿造基地,推出“洞藏系列”“御酒系列”等20余款产品。
2022年常书铭市长调研时强调“文旅融合推动品牌复兴”,企业据此开发酒文化体验游,游客可参与制曲、蒸馏等环节,年接待量超10万人次。
四、晋派内画:方寸之间的艺术革命
作为国家首批非遗,晋派内画以特制细笔在壶坯内壁反绘,形成“格调典雅、笔触精妙”的艺术风格。
其起源于清代,与京、冀、鲁、粤派并称五大流派,以山水、人物、花鸟为题材,在直径3-5厘米的壶内展现《清明上河图》级微雕景观。
省级传承人庞晋斌在榆次建立工作室,突破传统题材限制,创作出《晋商驼队》《平遥古城》等地域主题作品。
2023年他开发的“内画+3d打印”技术,将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结合,使单件作品制作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5天。
其作品《百鸟朝凤》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作为国礼赠予法国文化部长。
五、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
榆次区非遗保护呈现“传统技艺现代化、文化资源产业化”趋势:南庄无根架火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年收入800万元;四眼井醋建立“非遗工坊+电商”模式,线上销售额占比达45%;堡子酒开发低度化产品,拓展年轻消费群体;晋派内画与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跨界合作,推出联名文创产品。
2025年晋中市非遗数据库显示,四项非遗累计培养传承人237名,开展研学活动156场,带动就业1200余人。
正如赵志高所言:“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榆次非遗正以创新姿态,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