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沙河市非遗:藤牌阵、豆面印花、四匹缯布与孔明锁的文化密码
邢台市沙河市,这座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城市,孕育了众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藤牌阵、豆面印花、四匹缯布与孔明锁,分别以武术、印染、纺织与益智玩具的形态,共同编织出一幅多元文化交织的壮丽画卷。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成为沙河县文化传承的活态基因。
一、藤牌阵:古代兵法的活态传承
历史溯源:从明末护村到国家非遗
藤牌阵,亦称“打藤牌”,是我国北方现存唯一的古代军事阵法遗存。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末,相传李自成起义军溃败后,一名将士隐居于沙河市十里铺村,将藤牌阵传授村民,用以护村防身,并留下“只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训诫。这一阵法在清朝以前为秘密传承,清末民国时期转为半公开状态,逐渐融入民间文化生活。2006年,藤牌阵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研究古代军事战术与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技艺精髓:攻防一体的战术体系
藤牌阵以藤牌为核心防御工具,采用太行山藤条经沤泡编织成盾,中间夹棉花增强防护,顶部罩虎头牛皮以威慑敌人。配合短刀、三齿刀、长矛等武器,形成攻防一体的战术体系。实战中,阵法可演变为“一字长蛇阵”“八卦连环阵”“四门迷魂阵”等多样阵型,阵容随实战需要可扩大至千军万马。表演时,以战鼓、锣铙等乐器配合十多种鼓法指挥进退变阵,场面气势恢宏,兼具军事价值与艺术魅力。
当代传承:从民间到校园的守护
目前,藤牌阵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健在的3名传承人平均80岁,继承人数量少且技法生疏,阵法不整,竞技水平下降。为应对危机,沙河市将藤牌阵纳入小学体育课程,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年轻传承人。同时,建立传习所、组织表演队,在民间庙会、节日庆典中展示阵法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与参与。
二、豆面印花:民间印染的蓝色诗篇
历史脉络:从明末技艺到沙河一绝
豆面印花技艺始于明末,盛于清,是沙河城北街“全兴号”印染作坊的独门绝技。第一代传人胡耕成在学习南方印染技术基础上,结合本地原料创新工艺,以花样繁多、图案秀丽典雅、不褪色着称周边县市,被誉为“沙河一绝”。其作品曾在北京及日本展出,受到专家好评。然而,随着机器印染的发展,豆面印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96年北街作坊停业,技艺濒临失传。
技艺精髓:豆面与石灰的防染艺术
豆面印花以本地产优质大豆粉、太行山石灰粉、土白布为原料,采用笨靛、橡壳、槐子等天然染料。工艺流程包括描绘图案、制花版、铺布印花、晾干染缸、刮除豆面等步骤。花版以镂空桐油纸制成,图案设计讲究对称美与和谐美,同时需避免长线条与大面积留白,以防板面断裂。成品布以蓝白两色为主,图案涵盖动物、植物、人物、器皿等题材,寓意吉祥,装饰性极强。
当代创新:从传统到现代的突破
为复兴豆面印花,沙河市开展工艺革新实验。一方面,结合蜡染与橡皮章手法,创作出三色、叠色等新型印花面料,丰富色彩层次;另一方面,将传统图案与埃及法老、日本祥鸟等异域元素结合,设计出具有现代感的印花作品。同时,通过非遗进校园、工坊产业化等方式,培养年轻艺人,推动技艺传承。
三、四匹缯布:太行山间的织造传奇
历史渊源:从汉代纺织到明清体系
四匹缯布制作技艺流传于沙河市十里亭镇及孔庄川一带,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纺织技术。元代《农桑辑要》记载的四缯提花技术为其雏形,明清时期形成完整工艺体系。该技艺以四匹缯(织机部件)控制经线格式为核心,需经过轧花、纺线、染线等72道手工工序,可组合22种基色形成1999种图案。2007年,四匹缯布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代表河北省参加日本亚洲民间美术展。
技艺精髓:72道工序的匠心独运
四匹缯布制作分为前处理、织前准备、织造成布三大阶段。前处理包括轧花去籽、弹棉成絮、搓卷纺穗;织前准备涉及络线成绞、经线染色;织造成布则通过经线穿缯、投梭打纬完成。纹样设计融合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等,代表性图案有“大小点”“枣花”“拉不断”等。每匹布幅宽40厘米、匹长16米,寓意“四平八稳”,是太行山婚俗中新娘必备的“三铺三盖”。
当代传承:从濒危到活态的转变
面对传承困境,沙河市实施“活态传承”计划。建立塔子峪村非遗传习所,复原8台传统织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覆盖12所中小学;培育“金梭姐妹”工坊,带动30余位村民参与生产。2018年,塔子峪村组织801名织女同步织布,创吉尼斯世界最大规模织布活动纪录。如今,四匹缯布不仅成为文化名片,更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
四、孔明锁:榫卯结构的智慧结晶
历史传说:从鲁班到诸葛亮的智慧传承
孔明锁制作技艺是沙河市的传统手工技艺,属中国传统榫卯结构益智玩具。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春秋时期鲁班为测试儿子智力,用六块木头制作玩具;二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将其作为士兵休闲玩具,故名“孔明锁”。清代《鹅幻汇编》将其列为益智典籍,沙河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起通过木匠集市流传,经侯全辰等人数代改良,现存形态主要源自廿冶退休干部王树杰等人。
技艺精髓:榫卯凹凸的三维拼拆
孔明锁以硬杂木或软木为原料,依靠榫卯凹凸啮合实现三维拼拆。常见形态包括六根、九根等木质构件,可拼装为球形、宝塔形等复杂结构。沙河传承人侯全辰创新设计115种以上样式,涵盖“三三大菠萝”“十八大球”等变体,其原理在故宫角楼、应县木塔等古建筑中亦有体现。孔明锁看似简单,实则奥妙无穷,是开发大脑、灵活手指的益智玩具。
当代挑战:从民间到校园的活态传承
目前,孔明锁制作技艺仍处于濒危状态。为推动传承,沙河市通过非遗进校园、木匠集市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出具有观赏性与实用性的新型孔明锁,如加入磁铁、LEd灯等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结语
沙河市的藤牌阵、豆面印花、四匹缯布与孔明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缩影。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承载着历史记忆,以独特的魅力连接着传统与现代。在当代,这四项非遗通过创新转化,既保留了文化基因的“根”与“魂”,又焕发出适应时代的“新”与“活”。它们如同沙河大地的四颗明珠,交相辉映,共同照亮着文化传承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