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非遗:西关饸饹面、八仙七巧灯与笙制作的千年传承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沃土,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西关饸饹面、八仙七巧灯与笙制作技艺,分别以饮食文化、民间艺术与音乐工艺的独特魅力,成为宁晋县非遗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三项非遗不仅承载着地方记忆,更以鲜活的生命力延续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一、西关饸饹面:一碗面的千年风味密码
历史溯源:从“河漏”到“饸烙”的传奇
西关饸饹面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十八年,因门店坐落于宁晋县城西关街而得名。其起源传说与清康熙年间“河漏”更名有关——康熙皇帝为避讳“河漏”与治水的冲突,挥笔将“河漏”改为“饸烙”,自此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清嘉庆年间,孙廷信创立西关面食作坊,经七代传承逾二百年,形成独树一帜的制作工艺。
工艺精髓:30余道工序的匠心独运
制作一碗地道的西关饸饹面,需经历30余道工序、80多个环节:
选料考究:精选原产地优质荞麦,配以猪后臀精肉,肉质低脂高蛋白,符合健康饮食理念。
和面与醒面:以50c温开水调和面块,软硬适中,醒面时间精准把控,确保面条筋道。
双锅分煮:一锅沸水煮面,一锅煨制肉汤。面条通过饸饹床压入沸水,滚两滚即熟,面汤不浑,面条不断。
秘制汤料:汤底以猪骨、精肉及四十余种天然香料(如花椒、大料、桂皮)秘制而成,经白糖炒色、数小时熬煮,煨入鸡蛋增添层次。
文化传承:从作坊到品牌的跨越
西关饸饹面第四代传人孙文华与总经理申换彩推动品牌化发展,成立宁晋县凤盛餐饮有限公司,注册“假妮西关饸饹”商标,推行“六统一”标准化管理。目前,直营店与特许加盟店已覆盖华北地区,形成“好汤、好面、好滋味”的文化品牌。
二、八仙七巧灯:光影交织的民间艺术盛宴
起源与演变:从“死八仙”到“活八仙”的革新
八仙七巧灯起源于清代济南太范村贡生何桂芳创制的“七巧灯”技艺,后经其子何毓芝改良为7人执灯表演形式,并融入八仙元素。早期“八仙”为木棍或秸秆扎成的假人,后借鉴民间舞蹈“节节高”形式,改由10岁儿童扮演,形成“活八仙”,使表演更生动逼真。
表演特色:29人协作的“巧拙”交融
该灯舞由29人协作演出:
持灯者7人:以宋代《燕几图》衍变的几何图形为原型,通过细碎轻快的“台步”“跑场”拼摆鸟兽、船桥等图案。
八仙扮演者16人:由20-30岁男性驮负儿童演员,手持宝物,随锣鼓节奏边扭边舞,配以烟火营造腾云驾雾之势。
乐队与花会:堂鼓、大锣、钹、手锣伴奏,与“狮子”“龙灯”等民俗艺术合演,夜间烟火助阵,形成火龙腾跃、雄狮舞动的壮观场景。
文化象征:图形与步法的哲学表达
“七巧灯”图形千变万化,可达数百种,反映人民生活智慧;“八仙人”动作以蹲步为主,稳健有力,与持灯者的灵动形成对比。两者结合,既突出“巧”之精妙,又体现“拙”之厚重,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笙制作技艺:簧管共鸣中的千年音律
历史脉络:六代传承的百年匠心
宁晋县唐邱镇岳家庄村的王占强是王家制笙第六代传人,其祖辈于清朝末年从北京民间艺人处习得此技,历经百年传承至今。王占强以十四簧扩音方笙、十七簧扩音圆笙、二十一簧专业演奏笙、三十六簧专业独奏笙为主,坚持手工制作,每把笙需经数十道工序,耗时三四天。
工艺精髓:用料与技法的双重考究
选材严苛:笙斗、笙脚选用紫檀、红木、花梨等坚硬木材,防裂漏气;簧片采用上等响铜片,凭手感敲制,确保声音洪亮、灵敏度高。
制作流程:分笙斗、笙脚、簧片、笙苗四大步骤,每道工序需细致入微。例如,簧片制作需多年经验,方能达到“不漏气、吹感佳”的标准。
传承与创新:从家族技艺到文化符号
面对传统乐器受众减少的挑战,王占强之子王艺兴作为第七代传人,创办宁晋县艺兴乐器厂,注册“凤鸣”品牌,推动笙制作技艺的现代化转型。同时,王占强计划研制“一键十二调”笙,简化演奏难度;通过网络展示与销售,扩大非遗影响力。目前,笙制作技艺已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非遗保护的三重路径:传承、创新与活化
政策扶持:从名录认定到资金支持
宁晋县政府出台《非遗保护条例》,设立专项资金,对省级非遗传承人每年补贴2万元。西关饸饹面、八仙七巧灯、笙制作技艺均纳入重点保护名录,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项目扩大影响力。
产业赋能:从文化资源到经济引擎
西关饸饹面:通过连锁加盟模式,发展直营店4家、特许加盟店60余家,带动就业与地方经济。
笙制作:艺兴乐器厂产品畅销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形成“生产-销售-文化体验”产业链。
社区参与:从政府主导到草根力量
八仙七巧灯:白侯村老艺人保留《七巧灯图解》,村民自发组织灯会,沿袭“摆图案-唱词”循环范式。
笙制作:王占强通过外出学习、交流推广技艺,吸引年轻人参与,形成“家族+社区”传承网络。
结语
宁晋县的西关饸饹面、八仙七巧灯与笙制作技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它们或以一碗面传递劳动智慧,或以一盏灯寄托美好祈愿,或以一管笙奏响千年音律,共同诠释了“非遗保护不是复制过去,而是激活未来”的深刻内涵。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非遗通过创新转化,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又焕发出适应时代的“新”与“活”,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