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小饭店,这是除了人民饭店之外,公社开的另外一个公家饭店,主要是做一些山货河鲜腊味的饭店,据说在本地也是存在了百年的老店了,解放后,被公私合营。
只是地理位置没有人民饭店好,也没有人民饭店大,一般人还真不一定能找不到这里,只有本地的老饕才知道这里有这么一家专门做山珍河鲜腊味的小店。
小店原来的主人是位姓谢的中年人,这家店也是人家祖上传下来的,只是后来被收了,而后某些原因,就在他家院子里被重新经营了起来,来人都叫他老谢,属于两口子经营,店里配了个会计掌账的,算是公家人。
林瑞知道这个地方,还是前些天,供销社主任陈城阳想走林瑞的关系,看下次风扇厂招工的时候,送个亲戚入风扇厂,特意在这里请了林瑞一顿饭。
同僚之间相互帮忙是应该的,特别是掌管物资的供销社,在同等条件下,特殊照顾一下他的亲戚也实属正常,谁也说不出话来,要是入工了被刷下来,这就不属于林瑞的问题了。
媒人包结婚,可没有包你生孩子的事。
其实,在向阳公社里,大家也都知道林瑞的脾气,你真要送个有能耐的人过来,人家林科长可是从来举贤不避亲的。
陈城阳特意在这里花费了小半个月的工资,就为了请林瑞一顿饭,他送过来的人,所图定然不小。
这场宴请二人相谈甚欢。
散场之后,这里的味道还是让林瑞记忆犹新。特别是那腊烧野味儿,还有腊鱼块炖豆腐的味道,真让林瑞回味三日。
林瑞第一次知道,原来,腊味还可以做的这么好吃,这么诱人,甚至做出来的鲜美味道,丝毫不比白鳞鱼差。
如果细分开来,只能说这是两种不同的鲜美味道,而且各有千秋。
今天,林瑞从人民饭堂绕过去之后,又转了一个小胡同,终于来到一个小餐馆的跟前。
要不是门口挂着一个人民子弟餐馆的牌子,真让人会误以为这就是一处私人宅院,而不是饭店呢。
其实,林瑞也是后来才知道,要不是不忍心自己的手艺失传,再加上前副书记崔永年的支持,这处小饭店也开不起来。大家都知道,崔副书记喜欢美食,尤好山珍。
林瑞只来过一次,这个点儿也不到饭点,店里也没个人就餐,二人推门进去,只有一个中年人带着自家儿子正在对着一只山鸡练腌制的手艺。这就是主厨老谢。
任何一门手艺做到了极致,那都是技术。
人家老谢家的,就把腌制这道手艺研究到了极致。
一般人都是入了腊月才能做好腌肉,所以,才叫腊肉,腊味。
而老谢家就有这手艺,一年四季都可以腌肉,就算是在三伏天里照样腌制好咸肉,而且那味道丝毫不比冬天腌的腊肉差,这就是本事。
“谢师傅,给来一锅腊山鸡炖干笋子,再来一盘蒸腊鱼块,主食随便配点就成。对了,再给来点散篓子。”林瑞进门,就冲着谢师傅喊了一句,便扯着王云海坐在了一棵大槐树下。
他们店里现在也就这两样菜,其他的也就是一些时令小蔬菜,味道不错,但是现在就俩人,上多了也吃不完浪费。
微风吹动大槐树,如风铃般飒飒作响,倒是带来了几分大自然的美妙音符。
老谢点头去准备饭菜,老谢媳妇连忙用粗瓷大碗给倒来了茶水,老谢儿子还在院子里琢磨那腌鸡的手法。
林瑞一看,就知道是腌的毛整鸡。人家有人家的技术,林瑞也不打算追根问底的去探寻,没那必要,想吃了,到这里来吃上一顿就是。
对一般双职工家庭来说,到这里吃上一顿,差不多要吃掉一个普通工人的半个月的工资,所以,能来这里吃饭的,还真没有简单的人,老谢两口子自然知道这情况,可不敢有任何的怠慢。
对林瑞来说,这点钱是毛毛雨。
先不说他每个月一百多块钱的工资,再加上各种奖金,一个月拿到手的各种补贴票据还有钱,加一起都快价值二百了,还有之前卖给队里粮食的钱,以及从那绑匪手里拿到的一千块钱,等其他的额外收入。
虽然林瑞也会经常买东西补贴家里以及大姐家里他手里现在现金依旧接近两千块。
放在现在,妥妥的是一笔巨款,放后世,百万富翁也比不上现在的林瑞有钱。
林瑞林科长在向阳公社名声远扬,真说认识林瑞本人的,还真没几个。他一没有登报宣传过,二是行事低调,不张扬。
在这个纸媒时代,真要隐藏起来,还真容易。
老谢一家人也只当林瑞是那些官宦子弟相请,反正能到这里吃饭的,非富即贵。
老谢一家人也习以为常了。
王云海有些好奇的打量着这个院子,笑着对林瑞说到:“没想到这里还隐藏着这样一家餐馆,真是少见,老弟能找到这里,看来这家餐馆的味道应该不一般哦。”
林瑞并没有对这里介绍,反而卖了个官司笑着说到:“待会就知道了,绝对不会让王同志失望了。还没问王同志呢,你说来我们向阳公社为了工作,王同志年轻有为,这么年轻就进公社上班,真厉害啊。我在公社里也认识几个人,不知道王同志去公社大院在那个部门工作?说不定可以介绍你们认识认识。”
王云海摆了摆手,笑着说到:“公社里有人,一看老弟你就不是一般人,果然如我所料。可老弟这次是猜错喽,我可不是去公社上班的,公社里新建的炼钢厂知道吧?我将来要在电风扇厂里上班的。”
林瑞听的一愣,不由的上下打量了这个家伙一下,看起来也就二十多岁,眼睛有神也不像是傻呆,跑到乡下的一个工厂来当工人?
“王同志,你从哪里来的啊?为什么?要到我们乡下小作坊来上班?”
王云海听到这话,当即一愣,笑着看向林瑞说到:“老弟,你也是在公社里有认识的人,你说那在建的电风扇厂是小作坊?你知道咱们县里最大的工厂是哪一家吧?”
林瑞一愣,当即摇了摇头,这个他还真不知道。
王云海马上说到:“是县纺织厂,咱们这片适合种植棉花,周围几个县都有大量种植棉花,当时上级来的专家,就敲定在咱们县建了这个纺织厂。这还是当时王书记在任的时候,硬生生从市里给把项目要下来的呢。”
王书记,当时第一任县书记,据说现在已经是省高官了。第二任黄书记没有干到任期,临时征调去其他地方救火去了。
毕升涛现在算是x县的第三任书记。
林瑞对县里的工业虽然有关注,其实大概政策还是知道的,就是当年国家定下的策略,要创办小五金,小工厂,号称每一个地区都能自给自足,这不,就连乡镇上,都有五金厂,酱醋酱菜厂等一些物资小工厂。
当然,公社里的五金厂其实名存实亡,也就是收拢了当年的几个铁匠,平时农忙的时候打造一些镰刀锄头啥的,大的本事没有。
向阳炼钢厂成立之后,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钢铁有了,打造一些工具也不会缺铁用了,再加上前阵子收了大家的铁家伙,连菜刀,铁锅都给收走了,这不,大锅饭名存实亡,五金厂倒是忙了起来。
谁家做菜不需要一把菜刀,一口铁锅啊。
比如县里的五金厂,就是靠着组装压井,从县里原先的小工厂,一跃成为县里炙手可热的大工厂了。现在县里待业青年首选目标就是进五金厂。
林瑞不知道这个王云海正说着好好的,提这个县纺织厂干嘛。
林瑞疑惑的看着他,却听王云海说到:“老弟,那电风扇厂的建筑工地我可是都溜达了几圈了,按照现在的建造规模,三个纺织厂也没它大,你说这叫小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