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个极端环境。
真空中的飞船中,得不到外界的任何补给,一个人要生存100年,需要多少水?
水是维持生命的必要物资。
如饮用,卫生,制氧等,都需要用水。
风筝号飞船离开蓝星后,得不到外界补给,所有初始携带的水都需要循环利用起来。
一个人每天消耗的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维持基本的,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2.5升。
食物的制作,如干燥处理的蔬菜等,需0.5升每天。
卫生方面,即便放弃淋浴,每日擦拭清洁,也需要0.5升左右。
另外还有氧气的制造。
以上都是水资源的消耗,当然水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
和平时代,国际空间中水回收率约为80-90%,而今人类的技术可以做到99%以上的回收率。
每日水资源的损失,主要是代谢废物和系统泄露。
科学家计算净水损失率约为0.01每天。
包括人体代谢,呼吸,皮肤蒸发,约0.3-0.4升每天,但经过回收后,几乎没有损失,或者说损失极小。
卫生与系统的损失,约为0.01升每天,但也是可以回收的。
主要的损失来源是制氧系统排放的氢气。
固然可以利用反应器将氢气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和水。
也可以进行淀粉合成,消耗二氧化碳和氢气,同时也生成水。
但有一点必须考虑的是,风筝号并没有聚变反应炉,携带的燃料,高密度电池燃料终归有限,再加上任务所需的消耗,制氧的必须消耗,水资源回收、淀粉合成势必受限。
部分甲烷需要排放掉。
综合算下来,每天的净水损失在0.01-0.02升徘徊。
按100年算,共天。
总水量=每日净水损失*总天数=0.02升每天*36,525天=730.5升。
0.73吨。
这是相当极限的计算方法。
再加上极限进化者寿命必然超过普通人,因此风筝号携带了2.1吨水。
干蔬菜等,无法合成的食物3.8吨。
还有部分容易老化的设备零件等。
章廖东洗漱、上厕所的地方,在工作间另一面,储存食物等物资的空间。
也就是原先鲲鹏号飞船的货仓。
角落安装了能够淋雨的设备。
当然不到必要时候,章廖东不会使用,现在只是进行擦拭。
简单清理身上因为抗高过载分泌的汗液代谢污渍,换上衣服,章廖东回到工作间,打开一个文件夹进行浏览。
核心参数(宇宙参考系)
蓝星:速度0.246c,初始位置坐标原点(o),持续向目标方向航行。
风筝号:速度0.33c,初始位置坐标原点(o),目标点p(3.3光年)。
共享者文明飞船:速度未知,初始位置目标点p,目标可能动态移动。
事件时间线(宇宙参考系)
飞船抵达目标点时间:
t=3.3 光年\/0.33c=10 年。
飞船于第10年到达目标点p。
蓝星同期位置:
d=0.246cx10 年=2.46 光年。
此时蓝星位于 2.46 光年 处(落后风筝号 0.84 光年)。
侦察任务风险与战术约束:
风险一:飞船状态引擎喷射高能粒子,可能被侦测到,预估共享者文明侦测极限距离至少0.1光年。
需在0.5光年外调姿完毕,并进入无线电静默,仅被动接收探测器群信号,降低飞船热辐射至3k以下。
风险二:共享者发现探测器集群,反向锁定风筝号可能。
探测器集群将在进入0.1光年距离以内,逐一自毁,制造大量星际尘埃,遮掩风筝号。
风险三:……
风筝计划分为大致五个阶段。
蓝星上的准备与启航,由李前亲自完成加速工作。
先后发射三组哨骑兵探测器,即当前正在风筝号前方,距离不等,速度不同的各类型探测器。
它们将探查沿途可能存在的外星设施,活动痕迹,为风筝号排除或提前规避风险。
分批次抵近距离目标0.1光年,对共享者文明进行全方面探测,发送回信号并自毁。
风筝号接收信息,截取其中重要信息,如规模、动态等,通过火种即时传回蓝星。
三组哨骑兵探测器发射完毕,风筝号正式启航,达到预定速度,确定飞船状态适合且能够完成任务,否则全力减速,重返回蓝星。
蓝星将发射风筝2号飞船。
当前风筝号飞船各方面状态符合预期,全系统正常运转,因此正式进入任务二阶段。
二阶段为静默飞行期。
这期间,章廖东将大量学习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在蓝星学习的各种任务必须的知识与技巧,完全掌握风筝号飞船的各种系统操作。
在此期间,哨骑兵探测组不间断传回信息,有可能发现外星文明飞行物,需对其进行观测与分辨。
如果一切顺利,第九年,第一批哨骑兵探测器将陆续抵达目的地,观测到共享者文明。
由于此刻风筝号距离蓝星过于遥远,通信延时过大,人类不能帮助决策。
需章廖东自行制定接近、靠近、信息采集、隐蔽飞跃等行动。
比如,根据第一波探测器被发现的时间,推算共享者文明准确探测距离,提前或延后进行三阶段任务。
三阶段任务,飞跃共享者文明。
根据雾气空间得到的信息,人类基本可以确定,共享者文明的动态不会是高速移动,更可能静止在真空中。
因此,高速移动的风筝号必然快速飞掠共享者文明。
在此期间,风筝号需保持与共享者文明距离大于0.3光年,主要侦测手段为光学探测、区域引力探测即收集探测器信号,整理后通过火种传回蓝星。
第四阶段,风筝号完全飞越共享者文明。
这时过去约12年,共享者文明早在第三年发现蓝星,或许已与蓝星建立联系。
不论如何,这时候的共享者文明注意力,大半会在蓝星方面。
且蓝星将发送更多探测器,消耗共享者文明探测资源。
此时风筝号开启探测设备,测算更加详细的数据,并进行较长时间的动态观测。
如向共享者向蓝星发送人造物等。
第五阶段,风筝号距离共享者文明过于遥远,超过0.6光年,信息失去时效性。
风筝号继续航行1-2光年,开启主引擎减速,进入收线阶段。
如果燃料不足,或就此流浪下去。
章廖东在蓝星就已经了解该计划全部细节,充分明白这其中的困难和风险,并最终脱颖而出,进入风筝1号。
时间在寂静的高速中缓缓流过。
章廖东的生活无比规律。
检测系统状态,定时与蓝星沟通,阅读数据库中工程师为他准备的各类专业知识书籍。
偶尔看场电影,翻阅小说放松一下。
略感疲惫,或智辅提示休息时,进入虚拟世界。
章廖东大概每150-170天进入虚拟世界一次,每次持续10-20天。
因此他长时间处在清醒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