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颖终于动了,全天下董仲颖的反对者们都松了一口气。
毕竟手上握着大军准备出击的董仲颖太危险了,没有人知道,下一刻挨打的会是哪个倒霉鬼。
终于,那个倒霉的道友出现了。
徐晃的行动很快。他留下了一万军队给臧霸,让臧霸防守徐州,自己带领四万大军进攻青州。
他的行军速度很快,没几天就进入了青州的地界,连续攻破了多座防守的营寨。
只不过他的攻势到了东平就止住了。
曹仁带着三万多军队驻扎在了东平,双方交战数场,互有胜负,谁也奈何不了谁。
于此同时,高顺、曹性等原并州人率领三万军队从河内沿着漳水北上,做出想要攻略并州的样子。
高干部将夏昭、邓升出壶关,率先抢占羊头山,想要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
借助着地利,夏昭、邓升两人顶住了高顺等人的进攻,对高顺军队造成了很大的杀伤。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顺放弃了强攻羊头山的打算,反而借助着对于并州的熟悉,让曹性率领军队绕道黎亭。
当发现后路被断的时候夏昭、邓升慌忙退军,结果高顺顺势掩杀,夏昭、邓升的军队损失惨重,十停中折了五停。
高顺等人顺势来到了壶关下,迎接他们的是高干和他驻扎在壶口的军队。
看到眼前高耸的关卡,高顺打算故技重施。
曹性又出乎意料的绕到了襄桓。
夏昭对高干说道:“董仲颖充分知道如何用人,他选择并州人来进攻并州,甚至我们对于并州的熟悉还不及那些并州人。现在董仲颖的军队已经到了襄桓,壶口关必然会被前后夹击,现在我们如同袋子中的老鼠,一旦高顺收紧了绳索,那么我们就再也没有可以退兵的可能了。不如趁着董仲颖的军队没有做好准备,我们迅速撤退以图后事吧。”
高干摇了摇头道:“你说的话语不对,如今我们若是逃跑,那么并州的南部就不是我们所拥有了,北方四州的局势也会彻底崩溃。现在曹性借助着对于并州的熟悉绕过了壶关,从后方威胁我们。他的军队虽然能够绕过壶关,但是他的辎重却不能轻易通过,他的军队不能长久,请大家再坚持等待,那么曹性必然就会自己退去。”
果然,和高干预计的一样,曹性的军队在七天后退去了。
看着壶关,高顺不得不停下了军队,和高干对峙了起来。
当高顺和徐晃发动进攻,最终被敌军所阻的时候,董仲颖的军队终于准备渡过黄河了。
出兵的董仲颖进军非常的缓慢,一会儿因为天气太热,他的军队没有办法行军。一会儿因为天气太冷,害怕士卒生病,也没有办法行军;等到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董仲颖觉得这样的好天气用在行军上,似乎有些浪费了,于是他的军队又开始修整了起来。
当张白骑等人询问董仲颖为什么要如此做的时候,董仲颖只告诉他们一句话,那就是:“这是我的计策。”
这的确是董仲颖的计策,他已经想清楚了,既然张白骑觉得在压力之下,袁绍和曹操不会在黎阳城下和他进行决战,那么他就慢慢走就好了。
只要曹操和袁绍如果被他的“气势”所震慑,最后灰溜溜的撤退,黎阳结尾。他就可以在黎阳主持大局,而将工作交给鲁肃和张白骑两个人。
这就是董仲颖的“妙计”。
袁绍和曹操两个人也没有搞明白董仲颖的目的,在并州和青州都已经开战,黎阳被包围的情况下,董仲颖可以如此缓慢的推进。
董仲颖的行为如果换成袁绍和曹操手上任何一个将领,他们的结局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脑袋被砍下来,挂在辕门之外示众。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消极避战的伎俩,甚至连演都不演了。
但是他们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董仲颖,大汉公认的战神,战场上算无遗策的存在,即使在军中带着舞女和女仆,那些舞女和女仆必然有她们独特的用法。
“董仲颖究竟想要做些什么?”曹操又一次问出了这一个面对董仲颖所有人都会问出的问题。
面对曹操的问题,袁绍摇了摇头道:“董仲颖虽然德寡,但是他才高,他的所作所为我看不透。”
在场的众人没有一个人说话,因为他们都看不出董仲颖真正的做法。
曹操这时候无比怀念郭嘉,如果郭嘉还活着,虽然郭嘉同样看不出董仲颖的做法,但是郭嘉至少会提出一个做法,一个在看不透董仲颖做法下的最优解。
荀彧站出来说道:“董仲颖的所作所为最终还是要为他的目的而行动的,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从董仲颖最终的目的考虑,那么我们就可以猜出董仲颖的想法了。而董仲颖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围黎阳。”
荀彧的声音越来越小,因为他也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不靠谱了,如果是解围黎阳,那么董仲颖行军的速度绝对不会如此之慢。
审配这时候说道:“或许这是董仲颖的疑兵之计,想要让我们留在黎阳。”
“正南,你这是何意?”袁绍问道。
“董仲颖擅长使用疑兵之计,我们过去不止一次在他的身上吃过这样的亏。”审配道,“如果董仲颖以堂堂正正之师解救黎阳,恐怕我们早就放弃包围黎阳,选择后退决战了。”
审配的话语很有道理,因为在场的很多人向曹操和袁绍提出过这样的想法,黎阳不是一个用兵的好战场。
“但是董仲颖用了这样的计策,我们在黎阳进退失据,不知道如何是好,等到董仲颖的大军到达黎阳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够退军了,被迫和董仲颖在黎阳这个我们得不到地利的地方死斗,一旦我们输给了董仲颖,恐怕我们的军队会损失惨重。”
这时候有一个声音突兀的说道:“我有一个想法,这是董仲颖想要逼迫我们从黎阳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