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文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祭拜完毕,仇琼英拿出九枚铜钱,把范全和房学度等六人的事大声说了一遍,意思是要抛铜钱问鬼魂的意思。

说完之后就是一阵阴风吹过,好像他们真的听到了一样。

附近的人都注视着她,仇琼英把九枚铜钱抛向空中,一阵“叮当”响后,铜钱落地,结果是———四正四反,最后一枚滚到仇申的墓碑处竖了起来,这是不正不反的。

再抛一次,还是这样,第三次、四次一直是这样,一直到第九次的最后一枚铜钱竟然直接掉进了石头缝里。

加上这里的传说,所有人都信了这个结果,唯有郑玉娥看清了这是仇琼英搞的鬼………

不过这年头的人都迷信,仇琼英又影后附体,一阵嚎哭诉说后,别说在场的别人了,就连郑玉娥也差点信了。

不过她也没戳穿,当这稀奇事吸引着大部分人围过来时,只见仇琼英又给她爹磕了几个头,脑门都磕出血了才问道;“爹爹,恁的意思是说,让他们带领手下,最后守汾阳城,活下来后就加入梁山?”

问完又拿出一枚铜钱,筹够九枚又开始抛,结果这次是九枚铜钱全部阳面朝上。这下所有士卒,包括铲屎官小青和山景隆都信了,连连对着墓碑磕头………

郑玉娥也上了一柱香后就走了,不想看仇琼英表演了。心里琢磨着这样也好,那房学度他们要是不肯守城,梁山也没有收编他们的必要,送到王庆那里结果也不会太好,反正王力已经决定让水军过去协助了。

水军过去也只是负责做生意或参与水战,那边的朝廷水军不好收买,到时还得跟他们打一仗………

这边事了,郑玉娥带着大家都准备回去了,军情司的要留下等这些人咽气后,脑袋割下来送给朝廷水军,再给些钱财安抚一下周边百姓。

山景隆也要回汾阳城接人,仇琼英也想跟着去,不过这时却是一阵干呕……

军医检查过后笑着说道:“恭喜张将军,是滑脉!”

这下她去不成了,不过这丫头还想让张清留下跟着去汾阳城,被郑玉娥拒绝,到汾河上接上归降的安士荣、王远四人回梁山去…………

现在的汾阳城不再是围困了,随着枯树山的步兵陆续赶来,加上朝廷的催促,宋江终于不情愿的打起了攻城战。

打头阵的是一半降兵,一半枯树山老人,宋江收买人心的手段还是有的,从威胜逃跑的数万晋军,宋江凭着主场优势竟然收买了一半人,这让他又有了十余万大军。

梁山得了三成半多,沿着东潞州,把他们送到黄河边上送走了。剩下的都各自逃回了家,还有少数憨憨在梁山水军的接应下回到了汾阳城……

汾阳城里的房学度等人听说仇家庄神奇的事情后,范全、张文礼、石恭、曾全、睦辉这五人都深信不疑,他们纷纷主动请缨要守城。

在这些超自然事件面前,即便是这些刀头上舔血的汉子也敬畏不已。

寇琛、管琰、吕振、吉文炳、安士隆这五人没参与过仇家的事。但他们也表示要一起守城,反正他们一早就说,军师去哪里他们去哪里。

这几人也信仇家的神奇事,要替他房学度等人赎罪。然而房学度压根就没信,这还是骗不过老狐狸房学度的。不过,他也没戳穿,他认为这是梁山给他表现的机会,毕竟梁山是走复仇的路子起家的,现在他也知道了。

但是留下的话真的危险啊,九死一生啊,他是个明白人,这要是不听梁山的意思,直接投降宋江的话,他绝对活不久。

看着这五人,他心里还是很感动的,他板着脸说道:“守城用不着那么多人,有俺们六人在,加上两千兄弟足够了,你们都撤,到了梁山等着俺,和咱们河北的兄弟打好关系,要守梁山的规矩,明白吗?”

“军师,俺们跟随你……”

看着他们松动了,房学度板着脸骂道:“话也不听,怎么跟随?你们先撤,安士隆,你那本家兄弟安士荣都已经上了梁山,你有什么好犹豫的?”

“俺和他只是族谱上能对上的同辈兄弟,压根不认识……”

“滚蛋,那也是兄弟!”

“哎,好吧,俺们在梁山等着军师………”

“赶紧滚!”

这几人最后无奈的走了,不过是除房学度六人外最后撤走的,宋江攻城也越来越急。

三日后,该撤的已经撤退完毕,除了房学度几人和一些士卒,以及那些梁山不要的官员外,只剩下乔道清和一些水军了。

军情司也把田虎几人的头颅给殿前司虎翼水军送了过来,还是新鲜的。

这时候开始了最后的表演,乔道清登上城头和公孙胜斗法,二人搞的遮天蔽日、乌云漫天,乌云里雷声滚滚,俨然是一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景象,枯树山大军躲得远远的在擂鼓助威。

其实城里的人在抓紧时间撤退,本想着掩护房学度他们最后撤退的。

谁知道,二人斗法表演的关键时刻,朝廷派的皇城司的高手也加入了其中,来的是皇城司指挥使顾千帆,很是厉害,境界比他二人都高。

乔道清自然不敌,为了不暴露公孙胜,转身跳下城头就跑,顾千帆和公孙胜紧追不舍,乔道清连跟房学度他们打招呼的时间都没有。

最后,不知道跑了多久,才在公孙胜有意放水的情况下,被广惠头陀接应到。

其实就算他和公孙胜联手也不一定是人家的对手,要不是公孙胜有意放水,加上广惠头陀正好赶来,他是真的跑不掉啊………

可这样一来,房学度他们就危险了,他们已经按照计划进行了一半了,高手的战场一撤开,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景象就没了,汾阳城顿时云消雾散,宋江趁机三面同时攻城。

由于城墙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枯树山很轻易的就攻了进来,那些准备里应外合的家伙领着家丁下人什么的都没来得及动手,只是拿着武器准备开场表演呢。

正好枯树山大军乌泱乌泱的杀了进来,打头阵的又多是田虎军降兵,这些人新军装内衬还没下发,依旧穿着田虎的墨绿色内衬,只是脖子上围着一块红布区分敌我而已。

这些降兵由降将陆辉、仲良、耿恭等人带领,他们自然是认识这些人的,这时候看到这些人拿着兵器,用屁股想都知道他们想干嘛。

他们知道这些人成功里应外合破城后,肯定有官做,毕竟人家原来就是官嘛。

他们心想,劳资投降后拼死拼活都不一定拿到个官当,宋狗子他们一早就招安到现在也没官做。你们倒好,贪污那么多,到现在又要洗白一下继续当官,哪有那美事?

于是乎,这些降兵就不管逃跑的房学度等人了,二话不说朝着他们杀了过去,降兵对上他们简直是犹如砍瓜切菜似的,霹雳啪啦,几乎是一面倒的屠杀。

而和他们一起杀进来的枯树山人马倒是没过来凑热闹,他们继续追击房学度。

一时间,这座城里到处都在追杀,北门城外此刻则是激烈的厮杀。

就连文湖里,官军的战船也过来了,不过他们是在假厮杀,外围的几艘战船燃起熊熊大火,黑烟滚滚的,几乎遮蔽了整个文湖,也掩盖了里面的战场,里面也传来了激烈的厮杀声和爆炸声。

光听声音的话,里面一定是惨烈的厮杀,其实里面的官军在忙着化妆(受伤的样子)、布置现场(战场景象)、还有一部分人在制造各种打斗的声音…………

梁山水军倒是在拼命的接应城里的人,双方各干各的,互不干扰,均在忙碌………

UU文学推荐阅读:三国,我妻吕布,在线带飞!明末之木匠天子虚构三国太子我啊,最喜欢做好事了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从我是特种兵开始嘲讽成神应如妖似魔独步惊华:绝世倾城妃猎天争锋半个医士成皇帝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时空穿越者的传奇之旅特工穿古代神秘婴儿,开局遭追杀唐太宗李世民命系我手俺老爹是程咬金大汉帝祚红楼之开局尤氏找上门仙唐:我开局锻造斩仙葫芦公子出巡唐朝小白领大明1840亮剑:一个旅我就敢打太原从屯田开始回到大汉打天下穿越之从小族长开始争霸天下爱乱世三国志从一艘战列舰开始打造无敌舰队梁臣美景夜公子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穿越水浒的医者大秦:我真的不想当太子啊!明末枭雄贞观之银锤太保战国小大名乱三国:毒士千里驹,毒火攻心三国秘事第二部三国:败家从忽悠曹操开始唐逗卿卿日常之权倾天下魂穿风流八皇子超凡三国之开局天下第一第一权臣之路三国秘事第三部扛上妖孽太子爷大秦:无双皇子,开局掌掴嬴政大乾:帝国独裁者赘婿皇帝,开局超度十万反贼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陛下快跑吧,三皇子进京了三国:开局获得绝世武力
UU文学搜藏榜:三国之水浒点将三国:让你镇压反贼,没让你当反贼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我要改变历史!大汉女副将春秋大梦之白日做梦赝品太监流不尽的血三国:组建最强武将集团重生太子,开局竟劝弟弟们抢皇位我的抗战不一般靖难攻略魔法朋克大唐第一衙内盛宠毒女风华人在亮剑,我的麾下猛将如云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穿越古代灾年,我有一座现代都市!我的帝国无双三国:张角师侄,我快权倾朝野了我在曹营当仓官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号外大明优秀青年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军统财神爷听明朝大佬们吹牛扯淡妙影别动队伸什么冤,全拉出去斩了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农家子弟科举路:逆袭命运翰林郎天国拯救:骑士之途南明太子复仇录造反,从辅佐美艳太后开始嫡妃当宠绯色豪门:高冷总裁私宠妻海权时代红楼大贵族决死军师傻驸马汉室风云录抗战兵王之叫我魏和尚九皇霸爱:爱妃十三岁抗日之战狼从西汉开始摆烂穿越到骨傲天新明史一等战功崇祯十七年秋
UU文学最新小说:带着漫威回北宋历史中的酒馆大宋伏魔司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真理铁拳岂独无故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大周第一婿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冰临谷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大唐躺平王三藏还俗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大楚武信君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列强?大秦面前哪个敢称列强?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大乾风云起苍穹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寒门状元路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铜镜约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唐代秘史衣冠谋冢英烈传奇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明朝的名义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锦衣血诏道藏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