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文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刘璋缓缓念道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刘璋念完蔡琰也已经写完,蔡琰问道:“师兄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刘璋说道:“就叫它关雎吧。”

蔡琰念叨着:“关雎……关雎,好名字。”

然后又盯着刘璋问道:“师兄这首诗是为谁所作?”问完以后,已经羞红了脸,不过她还是盯着刘璋,她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哪怕不是也无妨,别是自己自作多情就好。

刘璋定定的看着她说道:“自然是为师妹所作,我知道我这样有点唐突,可追求美好的事物乃人之本性,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师妹信不信一见钟情?”

蔡琰羞红了脸说道:“信。”

刘璋满意的点点头:“那就好,我自认为自己也不算不学无术之人,不论从文学还是武艺,或者是身体健壮,哪怕是家世,都比河东那个病秧子强的多吧?他都有求娶师妹的资格,我为何没有追求师妹的资格?”

蔡琰惊讶的问道:“师兄听过河东卫家!”

刘璋嗤笑道:“本来没听过,不过我后来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卫仲道求娶过师妹,不过师父不知道什么心思,以师妹年幼给推了回去。”

说完还是不解气,又补充了一句:“那卫仲道算什么东西,也配求娶师妹?”

蔡琰赶紧打断他:“师兄别乱说,再说,婚姻大事历来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是我能做主的。”

刘璋一听有戏,追问道:“那如果师父同意了,你是不是也同意。”

蔡琰害羞的点了点头,刘璋开心的一把抱起她在亭中转了几个圈,吓得蔡琰大惊失色:“师兄你干什么?赶紧放我下来,被人看到成何体统。”

刘璋这才放她下来,看着她笑道:“师兄只是太激动了而已,那按师妹所说,是不是没人看到就可以抱了?”

蔡琰知道了刘璋的心思后,也没那么害羞了,掐了他一下,矫声道:“师兄又不正经了,小心被爹爹看到,打你板子。”

刘璋最硬道:“我皮糙肉厚的怕什么?”

不过还是有点怕蔡老头发飙,让管家、丫鬟还有刘三刀他们都退出去,守着门口,如果蔡邕回来就大声通知他。

蔡琰并没有阻止,然后两人就在凉亭里聊天,蔡琰把她的琴拿出来,给刘璋弹奏,刘璋坐在那里,闭着眼睛,一脸享受的表情,心里不禁感叹:人生当如是也!

两人一直聊到中午,管家送来饭菜,刘璋把其余人都打发走,两人静静的吃着饭,蔡琰看刘璋也不吃,就盯着她看,奇怪的问道:“师兄为何不吃?可是饭菜不合胃口?”

刘璋笑道:“那倒不是,师妹没听过秀色可餐吗?看着师妹就已经饱了,哪里还用再吃东西。”

蔡琰白了他一眼:“饿死你算了。”

刘璋嘿嘿一笑,这才端起饭碗吃了起来,从身体变异以后,刘璋的食欲大增,蔡琰才吃了一小碗饭,几口菜,然后就看到刘璋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三下五除二就把桌子上的饭菜扫光了,看的蔡琰都瞪大了眼睛,这是猪转世吧?怪不得叫猪脚呢。

等刘璋打了个饱嗝后,蔡琰赶紧给他拿了一杯茶,担心的说道:“师兄吃饱了吗?没吃饱我再让厨房给做点。”

刘璋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摆摆手:“不用不用,吃饱了,可是吓着师妹了?”

蔡琰担心的看着他说道:“师兄在府里经常吃不饱吗?”

刘璋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蔡琰说的啥意思,笑道:“怎么会呢?我娘那么宠我,怎么会吃不饱,只是最近不知道是正在长身体还是别的原因,我感觉到我力量大增,而且饭量大增,特别喜欢吃肉食。”

蔡琰担心的说道:“要不去看看郎中吧,喜欢吃肉食明天让厨房多做点,平常府中就只有我一个人在,父亲在国子监当值,我一个人也吃不了多少,师兄以后想吃就过来吧。”

刘璋嘿嘿笑道:“师妹不怕我把蔡府吃穷吗?”

蔡琰白了他一眼:“吃穷就去你家收账去。”

刘璋哈哈大笑:“还没过门就想着进府了啊?”

蔡琰气急,拿起桌子上的筷子打刘璋,刘璋也不躲,两人闹了一会才作罢,刘璋对蔡琰说道:“师妹,我给你表演个节目吧?”

蔡琰看着他奇怪的问道:“表演什么?”

刘璋让她站起来,然后双手抓着石桌的两条腿一使劲,在蔡琰惊恐的目光中把石桌举过头顶,然后又缓缓放下。

放下以后刘璋拍了拍手笑道:“师妹,如何?师兄算得上天生神力了吧?”

蔡琰崇拜的看着他说道:“我一直以为师兄是个文士,没想到师兄竟然有如此神力,我看比皇宫里的那些御林军都厉害,师兄以后是想走武将之路吗?”

刘璋叹息一声:“我也不想的,可我家的情况想必你也知晓,我父亲已经身居高位,大哥也在朝堂,二哥将来估计也在朝堂,我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走武将这条路了,要不然这种一门都在朝堂任高位的情况,别说陛下不答应,就算陛下答应,朝堂之上的大臣也不会答应。”

蔡琰拉着他的袖子担心的说道:“可是武将很苦的,再说战场上刀剑无眼,到时候伤着了可怎么办?”

刘璋顺手就把她抱进怀里:“本来我的愿望只是赚点小钱,然后去各州以陛下的名义赈灾,也算尽我所能为朝廷做点事了,可既然上天给我天生神力的体质,不闯出一番事业,岂不愧对这具身体?再说我是做将军的,又不是小兵,不用去前线厮杀,师妹不用担心。”

看蔡琰还是皱着眉头,刘璋安慰道:“我这已经很好了,师妹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在朝廷没有关系,有功却不能得到应有的赏赐,一旦吃了败仗,就只剩下背锅了,我在朝堂有卢师、蔡师、父亲给撑腰,胜了没人敢吞我的功劳,拜了最多也就是罢官而已,没有性命之忧的。”

蔡琰叹息一声,虽然她不参与朝政,可也知道刘璋说的是实情,这个世界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哪有那么多公平?连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最后都是被人诬陷而死的,何况是那些无人问津的小人物呢?

刘璋继续说道:“琰儿不多出京城,不知道外边的情况,现在我大汉十三州,遍地是灾民,朝廷无力赈灾,官员争权夺利,长此以往,离天下大乱也不远了,如若真有那么一天,没有兵权在手,如何自保?又如何能保的了家人呢?”

蔡琰点点头,依偎在他胸前也不说话,两人就这么静静的依偎在一起,良久以后,蔡琰才发现姿势不雅,而且刘璋的手还在那作怪,蔡琰赶紧和他拉开距离,娇嗲道:“你现在也是一代诗人了,怎么还如此不正经,你下午没事不是还要去卢大人府上吗?赶紧去吧。”

刘璋哈哈大笑:“这就去,这就去,师妹不要太想我哦。”

说完已经大踏步离去,留下蔡琰独自一人在风中凌乱。

出门以后刘璋又去东市买了些礼物,才往卢府赶去,卢毓也在,两人见过礼后,刘璋听闻卢植还没下值,就先去后宅拜访下师母,卢植的夫人也是大家族出身,来自太原王氏,不过为人很是和蔼,对刘璋嘘寒问暖,刘璋陪着师母聊了一会,卢毓跟他说卢植回来了,刘璋赶紧前往拜见。

来到书房,看到卢植正穿着官服在那办公,刘璋上前一步:“拜见老师。”

卢植抬头看了他一眼,笑道:“季玉来了啊,先坐吧,等我处理一下公务。”

卢植如今的官职为中郎将,这在将军之位不常设的东汉来说已经是高官了,仅次于九卿。

普及一下东汉的官职系统。

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所以东汉官制基本上沿袭了西汉官制的制度,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与西汉比较,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加强皇帝权力,不设丞相(东汉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削弱三公的权力;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这一官制对后来的三国官制也有较大的影响。

三公九卿制,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秦已经有了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察举制,是中国选才取士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制的选人权在地方长官手中,地方长官出于私心举荐门生故吏、好友亲朋,甚至营私舞弊、朋比结党,就成了察举制最大的弊端。针对察举制的弊端,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采用左雄的建议,对察举制进行改革,引入考试机制,史称阳嘉新制,被视为科举制的萌芽。察举制经过汉顺帝改革后,已接近科举制的门槛。其推行的阳嘉新制虽在察举制的庭园之内,但也走到了察举制的尽头,标志着察举制达到顶点,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而积累到了隋唐就演变成了科举制度。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太傅: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历史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这是例外。

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不同,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无太师、太保官。汉献帝时,董卓迁都长安,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这是权臣擅权所为,死后即废。

据《汉官》记载,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均秩万石。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例如:宋弘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依据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失仪,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免官。汉光武帝对大臣非常严厉、苛刻,韩歆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归乡里,与其子皆自杀。之后,欧阳歙、戴涉相继任大司徒,下场都是论罪下狱、被处死。

太尉: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马官,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当时有大司马吴汉。

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按东汉制度,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太尉的主要参政途径就是与司徒、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东汉一朝,仅见牟融、徐防以太尉录尚书事,与太傅参决政事。这说明太尉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并没有决定政务的职权。

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太尉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太尉府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务。各曹掾、史、属共二十四人。在诸曹中,西曹负责太尉府官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的迁调;户曹负责户籍、祭祀、农桑;奏曹负责奏议;辞曹负责审理案件,接受上诉;法曹负责驿站事务;尉曹负责士卒和囚犯的征调、运输事务;贼曹负责缉拿盗贼;决曹负责裁决刑法;兵曹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责货币与盐铁事务;仓曹负责国家仓库事务。此外,还有黄阁,主簿,是阁下诸吏的长官。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阁下令史负责太尉的仪仗执事;记室令史负责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管理;门令史负责太尉府门卫。其他令史分隶诸曹,办理文书事务。从东汉太尉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太尉的管辖范围似乎非常广,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太尉诸曹所领事务,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仅为文牍往来,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而且太尉对本府诸曹事务并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

司徒: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徒官,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与太尉、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参考:《汉官仪》:“王莽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刘秀庙号)即位,因而不改。”《后汉书·百官一》载:“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称司徒。

司徒领太仆、鸿胪、廷尉三卿。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三十一人。

司空: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空官,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称“司空”。

司空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司空属吏有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

大司马: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为加官,加于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东汉光武帝时初设大司马,后改为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为三公之首。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三公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东汉末年,三公已为虚职,后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李傕均担任过大司马。三国时期,各国在三公之外亦另设大司马,高于大将军。如:魏国大司马有曹仁、曹休、曹真、公孙渊;蜀汉大司马有蒋琬;吴国大司马有时分设左大司马、右大司马,其大司马有吕范、吕岱、陆抗、诸葛靓,左大司马有朱然、朱绩,右大司马有全琮、丁奉。

九卿:东汉沿西汉制度,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九卿分隶属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属太尉;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属司徒;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属司空。

东汉九卿均于官称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除此之外,东汉九卿与西汉不同者有,少府尚书改称尚书台,由西汉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为六曹:改常侍曹为吏曹,增三公曹,将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尚书台增设左右丞二人,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诸曹各三人,事务繁剧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书台组织较西汉尚书要重要、庞大的多。

将军:在秦代及以前,武职将军名号只有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汉代将军不常设,主征伐。事毕则罢。汉文帝时始有车骑将军、卫将军;汉武帝时始有骠骑将军。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不常置。西汉初,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皆位比三公。东汉末时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秩同公。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御属三十一人。将军以本号领军的,各有部曲、校尉。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临时设置,事毕即撤。如骁骑、楼船、材官、伏波、贰师、度辽、龙骧等,或以所领部队(如骁骑、材官),或因奉行的任务(如李广利攻贰师城)。唯度辽将军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乱,自永平八年(65年)后常设。

东汉的地方官制与西汉相比较,在郡、县两级是基本相同的,不过郡的重要性和权力较西汉下降很多。在州一级,则有根本性的差异,东汉的州已经演变成为一级地方,凌驾于郡之上。至此,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一直延续到隋朝“废郡”为止。

州刺史:东汉将洛阳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各遣刺史一人为长官。另以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为司隶校尉辖区,称司隶部(汉代州也称部)。

司隶校尉是京官,本职为监察在京百官不法事。东汉时,每每退罢三公均由司隶校尉纠劾所致,所以司隶校尉号为“雄职”。皇帝召集朝会的时候,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尚书令三人有单独的席位,称“三独坐”。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流行的韩剧中每每出现的从事官就是由此得名)、假佐(假:代理的意思;佐:助手的意思。就是说是可以代行事务的助手)等,另统领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隶组成的武装警察部队,司隶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

诸州沿西汉汉成帝制度,设州牧一人,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改刺史,秩六百石。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再改州牧,秩二千石。东汉刺史有固定的驻地和官署,纠劾所部太守县令不必如西汉制度上三公按验,可以直接罢免之。改州牧后,兼领军政,位高权重,有点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而管辖地域的广阔,又不是节度使所可以相比的。

与西汉相同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国,查探政情,年终回京复奏。不过东汉的刺史不必亲自回京,而是派遣属吏向司徒府报送文书而已。

郡国:东汉共设郡国一百零五:王国二十七,司隶部属郡七,列郡七十一。除司隶部所辖七郡外,王国与列郡均分隶诸州,其中豫州领郡国六,冀州领九,兖州领八,徐州领五,并州领九,幽州领十一,青州领六,荆州领七,扬州领六,益州、凉州各领十二,交州领九郡。

东汉制度,皇子封王,以郡为国。每国置傅、相各一人。傅主王府事,职如汉朝的太傅;相如郡太守,主政务;相有长史一人,职如郡丞。另置中尉一人,秩二千石,职如郡都尉,是主管军政、缉捕盗贼的军官。

王府置郎中令一人,秩千石,职务和汉朝的郎中令相类似,主管王府的大夫、郎等;仆一人,秩千石,负责王府的车马训练与驾驭;治书数人,秩六百石,职如尚书;谒者数人,秩四百石,职务是奉王命出使;另有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苍长、祠祀长等,秩皆比四百石。

郡太守秩皆二千石,只有河南郡因京师所在,长官称河南尹,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诸郡各置丞一人,位次太守,秩六百石,负责民政事务;边郡(就是设置在边境地区的郡)另置长史一人,秩六百石,负责军政事务。长史之下有司马一人,负责具体军事指挥。东汉内地不设郡都尉,以太守领兵。边郡置都尉或属国都尉领军并辖县,地位略与内地较小的郡相仿。如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置西河属国都尉、上郡属国都尉;永和十五年(公元105年)置辽东西部都尉;汉安帝置右扶风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等。

东汉的县级地方建制与西汉相同。

列侯以县为封地则称侯国,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令或县长(以侯国大小为异),相不隶属于列侯,但负责为列侯征收租税。封国户数在千户以上的,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是侯府官,不管理民政;不满千户的,只置庶子一人。东汉的侯另有乡侯、亭侯,所封之地各为一乡、一亭,这样的封地辖于所在县,与乡、亭相等。

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称邑,置令、长。邑的体制与侯国相当。

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隶属于郡,多设于巴、蜀等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为道的长官。

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一人,秩千石;县丞一人,掌民政、文书、仓库;县尉二人,掌治安。

万户以下的县置县长一人,秩三百石或四百石;县丞、县尉各一人。

东汉诸县出产盐的,置盐官,负责管理盐场、盐矿,征收盐税。出产铁的县置铁官,负责冶炼、铸造。在手工业发达的县置工官,负责管理工匠、征收工商税赋。在水产发达的县置水官,负责管理渔场、征收税赋。以上这些官吏不隶属于郡县,均隶属于少府,属于派出机关。

东汉在县以下的官制与西汉无异,具体可以参见西汉官制。

东汉官职列表

秩万石的官职如下:

即:月奉三百五十斛

上公:太傅、大司马(东汉末年于三公之外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将军:大将军(大将军有时位在三公上,有时位在三公下)、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秩中二千石的官职如下:

即:月奉百八十斛

太尉领:太常卿、光禄勋、卫尉

司徒领:廷尉、太仆、大鸿胪

司空领:少府、宗正、大司农、

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太子太傅、执金吾、河南尹、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秩真二千石

即:月奉百五十斛

后汉书未记载有“秩真二千石”及其官职,或言真二千石即为二千石。存疑

秩二千石的官职如下:

即:月奉百二十斛

地方长吏:郡守、州牧

诸王国属官:国相、国傅、(王国)御史大夫及诸卿

大长秋、太子少傅、将作大匠、度辽将军等诸杂号将军(骁骑、楼船、伏波、龙骧等)

秩比二千石的官职如下:

即:月奉百斛

少府属官:侍中、中常侍

光禄勋属官: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

骑都尉、光禄大夫

北军中候监领: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

将军部曲:大将军营五部校尉

诸王国属官:中尉

司隶校尉、属国都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城门校尉、都护将军

秩千石的官职如下:

即:月奉九十斛

将军府属官:将军长史、将军司马

太傅府属官:太傅长史

三公属官:三公长史

少府属官:御史中丞、尚书令

廷尉属官:廷尉正、廷尉左监

光禄勋属官:太中大夫

大长秋属官:中宫仆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

城门校尉属官:城门司马、平城门屯司马

北军属官:屯骑司马、步兵司马、越骑司马、长水司马、胡骑司马、 射声司马

诸王国属官:郎中令、仆

诸侯国属官:诸侯国相

地方长吏:县令、汤沐邑令、道令

秩比千石的官职如下:

即:月奉八十斛

太常属官:太常御

太仆属官:太仆丞

廷尉属官:廷尉丞

卫尉属官:卫尉丞、宫门司马、掖门司马

宗正属官:宗正丞

少府属官:少府丞

大司农属官:大司农丞

大鸿胪属官:大鸿胪丞、

光禄勋属官:光禄丞、谒者仆射、

执金吾属官:执金吾丞

将军部曲:军司马、别部司马

秩六百石的官职如下:

即:月奉七十斛

将军府属官:从事中郎

太常属官:太史令、太祝令、博士祭酒、太宰令、掌故、大予乐令、高庙令、世祖庙令

光禄勋属官:光禄左仆射、光禄右仆射、左陛长、右陛长、羽林左监、羽林右监、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

卫尉属官:公车司马令、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都候、右都候

太仆属官: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

廷尉属官:廷尉左平

大鸿胪属官:大行令

宗正属官:公主家令、主簿、仆、私府长

大司农属官:大司农部丞、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

少府属官:

·守宫令、上林苑令、太医令、太官令、黄门侍郎、小黄门、黄门令、掖庭令、永巷令、御府令、

祠祀令、钩盾令、尚方令、中藏府令、内者令、符节令、兰台令史;

·尚书令属吏:尚书仆射、六曹尚书(吏曹尚书、二千石曹尚书、三公曹尚书、民曹尚书、南主客曹尚书、北主客曹尚书);

·御史中丞属吏:治书侍御史、侍御史

执金吾属官:武库令、左中候、右中候、

大长秋属官:大长秋丞、中宫谒者令、中宫尚书、中宫私府令、中宫永巷令、中宫署令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中庶子、太子门大夫、太子仓令、太子食官令

将作大匠属官:将作丞、左校令、右校令

城门校尉属官:城门门候

司隶校尉属官:都官从事、功曹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主簿、门亭长、

门功曹书佐、 律令师、孝经师、月令师、簿曹书佐

掌监北军:北军中侯

度辽将军属官:度辽将军长史度辽将军司马

地方长吏:州刺史、郡丞、边郡长史、右扶风京兆每次县令

护乌桓校尉属官:拥节长史、司马

护羌校尉属官:拥节长史、司马

秩比六百石的官职如下:

即:月奉五十斛

太常属官(博士祭酒属吏):博士

光禄勋属官:

·五官中郎将属吏:五官中郎;

·左、右中郎将属吏:左中郎、右中郎;

·虎贲中郎将属吏:虎贲左仆射、虎贲右仆射、虎贲左陛长、虎贲右陛长、虎贲中郎;

·谒者仆射属吏:常侍谒者;

将军部曲:曲军候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洗马

诸王国属官(中尉属吏):治书、大夫

秩四百石的官职如下:

即:月奉四十五斛

太常属官:太常掾

少府属官:

·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直里监

·尚书令属吏: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尚书侍郎

光禄勋属官:给事谒者

大长秋属官:中宫谒者、中宫药长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庶子、太子厩长、太子卫率、太子中盾

地方长吏:县长、汤沐邑长、道长

县令属官:县丞、县尉

秩比四百石的官职如下:

即:月奉四十斛

三公、将军府掾:东曹掾、西曹掾、主簿

光禄勋属官: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虎贲侍郎

诸王国属官:谒者、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

秩三百石的官职如下:

即:月奉四十斛

太常属官:太史令丞、太祝令丞、太宰令丞、大予乐令丞

光禄勋属官:羽林左监丞、羽林右监丞

太仆属官:考工丞、车府丞、长乐厩丞

大鸿胪属官:大行令丞、大行治礼郎、廪牺令丞、楫棹丞

宗正属官:公主家丞

大司农属官:太仓令丞、平准令丞、导官令丞

少府属官:

·守宫令属吏:守宫令丞

·永巷令属吏:永巷丞

·祠祀令属吏:祠祀丞

·太医令属吏:太医药丞、太医方丞

·黄门令属吏:黄门丞、黄门从丞

·内者令属吏:内者左丞、内者右丞

·御府令属吏:御府丞、御府织室丞

·钩盾令属吏:钩盾丞、钩盾永安丞

·掖庭令属吏:掖庭左丞、掖庭右丞、掖庭暴室丞

·太官令属吏:太官左丞、太官甘丞、太官汤官丞、太官果丞

·中藏府令属吏:中藏府丞

·上林苑令属吏:上林苑丞、上林苑尉

执金吾属官:武库丞

大长秋属官:中宫私府丞、中宫永巷丞、中宫署丞、中宫复道丞

将作大匠属官:左校丞、右校丞、

州刺史属官: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主簿、门功曹书佐、簿曹书佐

诸王国属官(国相属吏):长史

地方长吏:(小)县长

秩比三百石的官职如下:

即:月奉三十七斛

三公、将军府掾:户曹掾、奏曹掾、辞曹掾、法曹掾、尉曹掾、贼曹掾、决曹掾、兵曹掾、金曹掾、

仓曹掾

郡守诸曹掾史:功曹史、户曹史、奏曹史、辞曹史、法曹史、尉曹史、贼曹史、决曹史、兵曹史、

金曹史、仓曹史、五官掾、五部督邮、曹掾、主记室史

少府属官:中黄门

光禄勋属官:五官郎中、左郎中、右郎中、虎贲郎中、羽林郎、灌谒者郎中

卫尉属官:公车司马丞、公车司马尉、南宫卫士丞、北宫卫士丞、左都候丞、右都候丞

秩二百石的官职如下:

即:月奉三十斛

少府属官:

·符节令史、

·尚书令属吏:尚书令史

太常属官(太史令属吏):灵台丞、明堂丞、太史令史、太史掌故、待诏

少府属官(钩盾令属吏):钩盾苑中丞、钩盾果丞、钩盾鸿池丞、钩盾南园丞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舍人

诸王国属官(郎中令属吏):郎中

地方长吏:诸边鄣塞尉、诸陵校尉长

县长属吏:县丞、县尉

秩比二百石的官职如下:

即:月奉二十七斛

三公府属官:御属

将军部曲:屯长

光禄勋属官:节从虎贲

秩一百石

即:月奉十六斛

三公、将军府属官:阁下令史记室令史、门令史及其余令史

县属吏:乡有秩、三老

斗食(月奉十一斛)

佐史(月奉八斛)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三公只是荣誉头衔,尚书令被罢免以后,实际上朝廷的实权落在了九卿的头上,但是太常、太仆、大鸿胪、又不掌实权,其实只有掌兵权的光禄勋、管宫廷禁卫的卫尉、管刑罚的廷尉、管农业与户口的大司农、管府库的少府才是实际上除了皇帝以外的真正掌权者。

这样一来,直属于光禄勋的中郎将就属于顶级武将了,校尉都是高级军官。

ps:有个书友评价这首诗的年代问题,首先在这里道歉一下,当时真没想这么多,就觉得很应景,是我的失误,以后会避免的,再次道歉,有什么不足的请大家指正,能改的我都尽量改。

UU文学推荐阅读:逍遥小长工大明:带着老朱去穿越三国之水浒点将三国:让你镇压反贼,没让你当反贼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大汉女副将赝品太监流不尽的血我的抗战不一般靖难攻略魔法朋克大唐第一衙内盛宠毒女风华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我的帝国无双我在曹营当仓官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大明优秀青年妙影别动队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天国拯救:骑士之途南明太子复仇录嫡妃当宠绯色豪门:高冷总裁私宠妻红楼大贵族决死军师傻驸马汉室风云录抗战兵王之叫我魏和尚九皇霸爱:爱妃十三岁抗日之战狼从西汉开始摆烂穿越到骨傲天新明史一等战功崇祯十七年秋我的炼金工坊人在大唐,奶奶是则天女帝水浒之扈家庄崛起三国之开局签到送李元霸三国:狱中讲课,我教曹操当奸雄造反,还不是你们逼的明月照山河三国:武力升满,开局杀穿草原医道留香红楼第一公子媚祸江山,庶女可汗北宋:我成了赵佶我一个学生有几万亿资产很合理吧叶辰苏凝霜
UU文学搜藏榜:三国之水浒点将三国:让你镇压反贼,没让你当反贼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大汉女副将赝品太监流不尽的血我的抗战不一般靖难攻略魔法朋克大唐第一衙内盛宠毒女风华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我的帝国无双我在曹营当仓官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大明优秀青年妙影别动队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天国拯救:骑士之途南明太子复仇录嫡妃当宠绯色豪门:高冷总裁私宠妻红楼大贵族决死军师傻驸马汉室风云录抗战兵王之叫我魏和尚九皇霸爱:爱妃十三岁抗日之战狼从西汉开始摆烂穿越到骨傲天新明史一等战功崇祯十七年秋我的炼金工坊人在大唐,奶奶是则天女帝水浒之扈家庄崛起三国之开局签到送李元霸三国:狱中讲课,我教曹操当奸雄造反,还不是你们逼的明月照山河三国:武力升满,开局杀穿草原医道留香红楼第一公子媚祸江山,庶女可汗北宋:我成了赵佶我一个学生有几万亿资产很合理吧叶辰苏凝霜末世君王拯救计划系统逼我当君王异世搬运工
UU文学最新小说:大乾:帝国独裁者风雨话东周江汉儿女英雄传于是我成为了神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冰火两重天之黄金面具三国之小曹贼住手啊!汉室不是你这样狂扶的穿越之我在流放中逆袭五老将我从现代带回三国明末木匠天启落水后无敌大晋第一才子三国之纨绔霸天下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逆转乾坤之东汉末年的倒霉蛋儿们穿越大明,我摆脱严嵩追贤妻风入邺红楼,开局天象大宗师,武镇天下大唐超时空:从做李丽质闺蜜开始大宋天朝之裂变新语新编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军队一秒爆一兵,皇帝敢威胁我?穿越红楼:重铸贾府荣光我岳父是朱元璋公主的坏心思才下刑场,便上战场罗马,你妈喊你去打仗了【穿越】我爹是异性王三国:汉家天下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庆帝元年大汉天子,我能开启群臣天赋开局与女尸同床,我是大宋守夜人误入红楼,修仙人生重生赘婿人生带着吃鸡系统当佣兵痴傻皇子暴躁妃:这个皇子只想苟隋唐:我握玉而生,成中兴之主旅唐真以为爱你?为了系统奖励啊傻瓜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国家还要大了三国:我是帝师王越之子我家娘子太体贴我在三国捡尸成神重生为赵昺,我为大宋续命五百年我在外星球成为国王大明好王爷乱说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