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三十年后的太康元年(公元265年),西晋取曹魏而代之的立国初年,辽东郡加上原来的汉四郡,人口不但没有完全恢复,甚至基数不涨反降,加起来仅仅一万八千户,人口不足十万人。
辽东郡地处东北平原上,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大量的辽东百姓被司马懿迁往内地,辽东的所有官员被屠杀殆尽,本地的大量豪族被司马懿所灭。
一个地区是否兴盛,人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依据。
辽东的空虚让其他游牧民族看到了南下的希望。
公孙氏割据辽东,即使背叛了朝廷,成为东北一方的土皇帝,好歹他多次打退乌桓、鲜卑、高句丽的入侵,为辽东的百姓带来了和平与繁荣。
公孙氏败亡后,因为剩余的辽东百姓太少,防守薄弱,鲜卑、高句丽陆续进入到辽东半岛,这里很快成为鲜卑在两晋时期腾飞的关键。
司马氏八王之乱后,西晋王朝内部混乱不堪,国力衰弱,天下大乱,各游牧民族纷纷南下,逐鹿中原。
段部鲜卑、拓跋鲜卑投靠了西晋边疆重臣,参与中原混战,慕容鲜卑则为了保存实力,并没有参与中原混战,而是巩固自己在辽东、辽西的统治。
为日后一鸣惊人,入主河北,奠定了基础。
高句丽趁着五胡乱华之机,鲜卑进入河北,他们在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尽取辽水以东之地,占据大半个辽东。
自此开始,高句丽占据了这片富饶之地,慢慢开始发展壮大,成为后来隋唐两朝都十分头疼的东北强敌。
南北朝末期开始,高句丽人开始对辽西生出觊觎之心,派遣大军屡屡侵扰边境,试探北方王朝的反应。
隋朝建立后,高句丽虽然名义上向隋称臣,但实际上却拒绝服从中央命令,并暗中联合突厥、靺鞨等势力对抗隋朝。
这种“表面臣服,暗地里勾结外敌”的姿态,被隋炀帝视为对隋朝天下秩序的严重挑衅。
加上辽东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王朝的领土,隋炀帝自认为有责任收复故土,消除东北边疆威胁,建立个人威望,于是隋炀帝拉开了三征高句丽的序幕,也为隋朝的败亡埋下伏笔。
唐朝历经太宗、高宗两任皇帝,终于将高句丽灭掉,重新收复辽东之地,并设营州和安东两大都护府实施管辖。
都护府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
说直白一点,其实就是对辽东地区实行军管,为何不能像大唐其他地区一样管理辽东呢?
因为辽东的汉人太少,高宗灭了高句丽后,将高句丽人全部迁到了淮河以南的地区,然后又以高规格高奖励的政策鼓励百姓迁往辽东居住。
然而辽东实在太偏僻,大部分百姓都有乡土情结,愿意迁往辽东定居者寥寥无几,大部分愿意的都是在本地难以生活下去的底层百姓。
既然如此,仍无法改变辽东胡人多、汉人少的局面,不得不以兵威镇压之。
说到底,辽东失去控制,其实就是在司马懿平定辽东后,进行大规模的屠城,杀害官吏,迁走百姓而起。
没有这些操作,以当初辽东军西击乌桓,东破韩濊,北攻鲜卑、高句丽的傲人战绩,不可能让异族轻松占领辽东。
鲜卑、高句丽以及后来的契丹、女真能在辽东崛起,与这里的汉人太少有很大的关系。
而辽东汉人太少始于司马懿平定辽东后的一系列操作。
所以说,辽东毁于司马懿之手毫不为过,辽东自此开始汉人稀少,也让历朝历代在这里的统治极为薄弱。
…………
“鹏举忧虑的无非是,一旦担任辽东的最高行政官产生异心,笼络麾下的将士们,就能直接造反,割据自治。
而且因为路途遥远,加上辽泽天险的存在,朝廷对于平定辽东极为消耗国力。
自秦朝一统华夏后,采取郡县制开始,本地的县令,郡守或是刺史等最高行政官是绝对不能安排本地人担任。
因为如果安排本地人,会形成他与地方势力的勾结,时日一长,不但会影响决策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还会因为熟人效应导致许多的人情世故,极大的影响自身的工作。
后来秦末乱世,以项梁为首的起义势力,大部分都是杀了本县的县令或是郡守,因为这个官员并非本地人,而他们起义的势力皆是本地人,害怕被这些官员们反戈一击。
只是公孙度作为辽东豪族,居然能当上辽东太守,不能不说,到了汉末这样的时代,察举制中的弊端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刘辩长叹一声道。
“当时执掌朝中大权的是董卓,他已经安排了一些关东士族前往中原各郡担任太守或是县长,同样也会安排一些自己人。
公孙度是他手下大将徐荣的同乡兼好友,在董卓看来就是自己人,而且安排的是辽东这样偏远的地区,大部分士族都得到了董卓的封赏,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以董卓唯我独尊,残忍好杀的性格,敢于蹙董卓眉头的正直之士,不是早已经被罢官免职,就是被董卓所害,哪里还有人敢站出来说董卓此举违背了大汉官吏的任免制度。”岳飞苦笑道。
“我倒是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鹏举的担忧,不知道是否可行?”刘辩眉头紧皱的说道。
“史侯既然来自后世,说不定真有办法解决辽东这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的地方,不妨说来听听?”岳飞闻言眼睛微微一亮,颇为期待的说道。
“其一,与秦汉的官员制度一样,担任辽东郡太守的官员必须非本地人,而且必须成家立业,妻儿必须留在京城。这样一来,他们反叛的可能性极大降低,即使底下有人煽动对方造反,他也要考虑在京城的家人安全。”刘辩眼中锐利之色一闪而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