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迅速的索伦兵在大汉将领奥布库的率领下,很快便将清将张济明所部包围起来,接着就如同围猎山中野兽一般,以三个骑兵营对清军张济明所部进行快速分割,不到一个时辰,便将清军张济明所部全歼。
完成了歼敌任务的奥布库率领本协骑兵直奔邳州城而去,正好遇到刚刚行进至此的清军张天福部,双方刚一见面也不搭话,立刻便冲到了一块。
久在南方的张天福,所部均为江南士兵,训练程度也是差强人意,只是一个照面便被大汉军游击将军阿勒腾给冲垮。
清将张天福还想发动反击,被另一员大汉将领扎木苏从侧后杀至,一番激战下来,张天福所部两千余人全军覆没。
邳州城内的清军守军被大汉军的架势给吓傻,城内守将顾奇勋不顾自家亲眷还在清人手里,直接斩杀了清国邳州知州吴惟成,拿着吴惟成的人头向大汉军将领奥布库所部投降。
占领了邳州的奥布库,派遣部下将领扎木苏沿着京杭运河北岸进行巡逻,截断了清军前线主将姜君献的退路,而另一员清将吕廷纪在被大汉军苏勒贺所部击败后,被迫逃入了艾山,可是艾山太小,很快便被大汉军将士搜出,送往台儿庄前线。
清将吕廷纪与已战死的张济明是结拜兄弟,他在听闻张济明已死的消息后不愿意苟活一心求死,明军主将马信决定成全他,下令当着清将姜君献的面将吕廷纪处死,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
清将姜君献可没有那么高的道德水平,他看到已经被大汉军四面包围,根本没有了继续顽抗的决心,当即率领部下一千五百人向大汉军马信所部投降。
大汉军总兵马信接受了姜君献的投降,但是扣留了他的大部分部属,要求姜君献带着阿勒腾并三百名索伦兵混入徐州城,伺机骗开徐州城。
如果马信的这个战术成功,将会对大汉军的进军极为有利,可惜清国漕运总督赵福星非常机警,看到叫门的姜君献后,直接让姜君献返回淮安城待命。
姜君献只是多说了两句,就换来徐州城头无数的弓箭射来,降将姜君献连忙和游击阿勒腾带人向后急退。
眼看着无法骗开徐州城池,而大汉军马信自然也不能用所部骑兵去攻城,只能向上汇报,等待后续大军的到来。
趁着这个空档,为了保障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清国漕运总督赵福星组织徐州百姓疏通新河,用了一个月时间再次将京杭大运河给贯通。
只是“按下葫芦起了瓢”,随着大汉军将领马信派出骑兵在鲁南和鲁西对清军的地方势力进行不断的打击,加上响应的榆园军各部,让京杭大运河再次被截断。
为了打通这个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清国漕运总督赵福星调集刚刚云集徐州的悍将梁化凤率领吴凯和郭虎两总兵沿着京杭大运北上,以总兵丘钺率领参将王用声和黄名沿着西岸陆路向北进军,两部相辅相成,很快便在鱼台击败了榆园军任复性和张七两部,榆园军将领张七受伤后不治身亡,任复性向梁化凤投降。
清将梁化凤为了起到宣传作用,出面保下了任复性的性命,让任复性出面招抚远近的榆园军义军。
任复性本来就是鲁西豪强,因此势力较广,在他出面招抚之下,清军快速安定了近十万“义军”,没收了这些人的武器后,让他们返回家中耕田、
很快清军主将顾纳岱来到了济宁城主持剿灭榆园军的行动,梁化凤急忙带着部下前往济宁拜见,看到顾纳岱所部缺少战马后,梁化凤立刻下令将军中的战马除了传递消息外,其余全部留给顾纳岱,以换取“主子”的欢心。
清军主将顾纳岱见此非常开心,询问梁化凤的作战意见,梁化凤便建议组织人力挖沟堵堰,放水淹没榆园军的核心活动区,造成了数十万鲁西百姓被淹死或者流离失所。
清军趁机对刚刚侥幸逃生的榆园军各部发动突袭,先后击毙了榆园军的大佬宫文彩、范次吾和梁敏等义军首领,榆园军北面首领马应试被迫率领部将李文盛和宋二烟等将向北撤离,准备绕道与大汉军会合。
只是清军没有给马应试机会,当他们行军至阳谷县时,遭到了清国总督李荫祖设下的埋伏,包括马应试、李文盛和宋二烟等义军首领全部阵亡。
在短短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整个榆园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义军将领黄镇山率领少数人马向东渡过运河,投靠了大汉将领马信。
紧接着十余万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清军各部,开始将矛头对准大汉军马信所部,马信虽然率队奋起抵抗,但是因为此时山东地面的清军势力相对而言过于强大,本来就只是起着牵制作用的马信所部,不愿意吃亏,而是果断率领全军向东撤退。
清军主将顾纳岱连忙下令东面的李宏义所部务必要将马信所部给拦截在沂州境内,清军主将顾纳岱随即督率各部人马在后跟进,准备将大汉军马信所部给围歼在沂州一带。
只是原本负责堵截的清军将领李宏义却再次掉链子,看到势若奔雷一般大量骑兵的到来,李宏义所部压根就没有任何抵抗的意志,被大汉军一鼓击溃,大汉军将领马信得以将所部人马撤回了胶莱河以西的胶州城进行休整。
其实说起来也真的是难为李宏义了,自从他的智囊王忠孝被张鹿安下令处死以后,对于李宏义来说彷佛没有了任何方向,他这才怀念起王忠孝的好。
他身边的另一位老部下甘源虽然也是忠心耿耿,但是更多的还是只能奉命行事。
正因为如此,李宏义所率领的“齐鲁军”人数虽然众多,但是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训练程度都是远远不足的,压根就无法抵挡住大汉军的迅猛攻势。
但是本就对李宏义的“朝三暮四”异常反感的清廷,压根就不愿意听从李宏义的解释,包括清军主将顾纳岱在内,都是直接认定了李宏义是“故意放跑敌军”,欲杀之而后快。
作恶多端的李宏义,也逐渐走向了自己的人生末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