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信赖也认同这种看法,但从源义朝口中听到后才更放心。他问源义朝:“我们还有必要继续与平清盛谈判吗?”
他们现在有了钱,可以召集军队抗衡平清盛,也有了胆量,不必像之前那样担心打不过,只能谈判。
源义朝说道:“当然要继续谈,而且要慢慢谈,反正我们不急。再说,我们用钱招募雇佣军需要时间,军队训练也需要时间,只有通过谈判才能赢得时间。”
藤原信赖点点头,若非手臂被砍断,这些问题他本也能想到,但此刻剧烈的疼痛让他几乎失去了思考能力。
……
随后几天。
平清盛派遣使臣与源义朝及藤原信赖展开谈判。
由于藤原信赖手臂尚未痊愈,谈判主要由源义朝负责。平清盛严格控制消息传播,因此并未察觉其妹妹已不在源义朝等人的控制之下,派出的使臣为解救人质而一再让步,只因平清盛极为疼爱这位妹妹,不愿她受到任何伤害。
与此同时,源义朝和藤原信赖开始大肆招兵买马,迅速招募了一万多人,其中大多是年轻武士和富家子弟。
这些人未曾被大宋征召去种地,留在了大和,却意外地被征召入伍,准备奔赴战场。城内招兵买马的消息通过平清盛安插的眼线传至城外,此类消息难以封锁,因需公开招募以充实兵力。
平清盛得知后,立即警觉起来。
对方一边谈判,一边扩充军力,而他的军队在人数上并无显着优势。其优势在于军队的战斗力,堪称大和国最精锐之师,因此曾重创源义朝和藤原信赖的守军。
若非对方依仗平安京高大的城墙,早已被击败。若继续放任对方招兵,一旦对方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战局可能逆转,对方凭借地形和数量双重优势,将难以应对。
于是,平清盛下达最后通牒,要求两天内达成协议,否则将发动进攻,不再给予对方更多准备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源义朝和藤原信赖颇为担忧。
尽管他们高价招募,并获得城内富商提供的家丁和武士,但兵力仍未达预期。新征召的军队还需训练才能具备战斗力,否则将如一盘散沙。
在平清盛不给予必要准备时间的情况下,源义朝采取极端手段,亲自将后白河天皇及其子押至谈判现场,刀架天皇脖子上,对平清盛的使者威胁道:“看见了吗?天皇及你们大将军的妹妹皆在我们手中,若诚心谈判尚有转机,否则大家都将人头落地。”
谈判使者回报平清盛,平清盛深感事态严重,不能再拖延。若待敌人壮大,恐连谈判条件都将失去,届时后悔莫及。必须在敌人未强之前将其消灭。
次日,使臣未能与源义朝等达成停战协议,平清盛下令进攻,并向城头射箭,警告源义朝,若敢伤害天皇父子或其妹妹,将诛杀源义朝和藤原信赖全家及所有亲属,即灭九族。
相互威胁后,战斗再次爆发。
平清盛深知事态严峻,全力进攻,欲一举攻占平安京。
谈判期间,他亦未闲着,四处召集军队,城外招募更为便捷,因此扩充了数千兵力,并制造了大量投石机、云梯、箭塔、鹅车等攻城器械。此次战斗,平清盛军队攻击力大增,装备精良,兵源充足。若非源义朝等亦获兵源支持,城池恐一日即破。
当日,双方在城楼上下激战,皆投入全部兵力,喊杀声震天动地。
战斗至白热化时,眼见平清盛军队已有多人攻上城墙,城楼岌岌可危,源义朝下令将天皇及其嫔妃、皇室成员押上城楼,置于防守最艰难处,并大声通告:这些人皆是天皇及其亲属,敢放箭者,尽管放箭。
这一招果然狠毒,即便是平清盛下令不顾一切攻城,但那些士兵也不敢向天皇和他的亲属放箭,或者使用投石机攻击。
所以在这些位置上,原本攻得异常猛烈的平清盛的军队攻势大减,才使得源义朝他们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平清盛对此无可奈何,不过也不算没有收获,这一天的战争重创了源义朝的军队。
现在源义朝将他新招的几千人马也全部投入了城上的防守,死伤的也主要是这些人。
平清盛的军队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但平清盛并不担心,因为他在城外,他有进一步增强兵源的机会,而平安京被封锁了,城里的人毕竟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双方拼消耗,到最后赢是他。
他更不怕兵源上的消耗,因为他可以获得补充,而城里的兵源将会越补越少。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平清盛开始摸索着一种新的进攻方式,就是不断的调整进攻的方向,并多点投入战斗,这样城墙上的源义朝就没办法用天皇兼顾到这么多地方。
只要是没有天皇的地方,就是平清盛的军队攻打最猛烈的地方,等到城上的人将天皇调整到这些最猛烈的地方时,而其他没有天皇的地方攻击力就会陡然增强。
这种声东击西的游戏,在双方厮杀中不断的被重复,就看最后关头谁守不住。
平清盛所率军队的攻击力极为强悍,其战斗力也远超城上的守军。这主要是因为城上的守军大多是通过花钱新招募的兵士,源义朝和藤原信赖对此心知肚明。
他们的军队如同宝贵的财富,绝不能轻易浪费,必须谨慎使用。因此,他们将刚征召的新兵派往城墙,充当炮灰。
于是,在平安京攻防战中出现了一种罕见的奇特现象。按常理,守城一方凭借地理优势,从上至下更容易对攻城方造成伤亡。然而,在这场战斗中,情况却截然相反:守城方遭受了严重的伤亡,而攻城方伤亡相对较少。这自然是因为守城方主要由新征召的军队组成。
相比之下,攻城方则是平清盛精心训练的精兵,他们利用箭塔等攻城器械,从高处向城内射箭,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几乎处于同一平面,地理优势不复存在,有时箭塔甚至比城墙还高,攻城方反而占据了一定优势,从而对城墙上的守军造成了巨大伤害。
经过连续几天的高强度进攻,双方都已难以继续。尤其是平清盛一方,其征召的兵士仅能从事辅助性工作,不擅长实战。而他的精锐部队在连续多日的进攻中损失惨重,令他心疼不已。他必须找到更有效的进攻手段,以突破平安京的城防,夺取城池。
与此同时,城内的人更为焦虑。
在平清盛暂停进攻、转入休整之际,他们并未懈怠,一方面组织民工上城墙运送守城物资,另一方面继续招募兵马。
然而,很快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城内已无可用之人,他们没有足够的后补兵力来守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