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松林的哥哥在打无锡万寿桥的时候,死在了黄子隆的儿子黄德懋的手中,连尸体都被长毛羞辱了。
所以黄氏父子对于郭松龄来说,就是仇人。
郭松林怎么会放过黄氏父子呢?
看时候差不多了,郭松林朝左右大喊一声:
“”行罚吧“”
“”黄逆两父子,凌迟处死“”
“”其余人的砍头示众.......。“”
太平天国一代英雄,号称“”黄摆子“”的潮王黄子隆和和他儿子黄德懋,在无锡城被李鸿章凌迟处死。
太平天国又少了一位能打的将领。
李鸿章凭借自己的力量,将无锡拿下,立下巨大功劳,让没参与这场战事的洋枪队戈登十分眼红。
戈登气急败,破口大骂李鸿章:
“”小人得志......上帝是不会保佑你这种人的,看你能得意多久?!!!“”
..........。
戈登说这话,既是看不起李鸿章的为人,又十分嫉妒李鸿章拿下了无锡。
不过,此时戈登收到了英国那方面通知,英国方面让戈登回国,另有重任。
戈登也没有心思在大清国继续参战了,他收拾家当,带着从大清国抢掠而来的财宝,择日回国。
戈登也慢慢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李鸿章在几个月之内,先后拿下苏州,无锡,这让朝廷十分满意。
整个满清朝廷一片欢呼,群臣皆喊李鸿章:
“”李大人乃我大清国砥柱中流也“”
“”李大人犹如当代郭子仪,让大清国浴火重生“”
拍李鸿章马屁者,比比皆是。
就连朝廷慈禧太后也下圣旨,给李鸿章升任太子太保,赏赐黄马褂。
那种礼品,纹银不计其数。
李鸿章一时风头无量,他的风头甚至盖过了曾国藩。
自己曾经的门生李鸿章,隐隐有了超越自己的势头,这也让曾国藩心里有些不爽。
李鸿章这个门生夺常熟,占苏州,破无锡立下了不世之功,而自己却在原地踏步。
自己手下湘军几万人围着南京城,都围了一年多了,每月消耗的粮草,物资,弹药是一笔巨大的费用,都看不见底。
关键粮草消耗太大就算了,可南京城依旧屹立在那里,打又打不进去,啃又啃不下来,每天除开不断的死人,不断的埋人,不断的去外地招募兵马,曾国藩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曾国藩能爽得吗?
本来呢。
李鸿章的淮军没有出现之前,朝廷把曾国藩以及他手下的湘军当宝贝一样。
毕竟普天之下也只有曾国藩能打败太平军。
曾国藩想要提升谁, 只要写一道奏折 只要折纸的内容不太过分, 朝廷就立马允许。
朝廷把曾国藩看得太重, 这让朝臣颇有不满 , 他们在上朝的时候 屡次建议打压一下曾国藩 ,怕曾国藩做大。
当时朝廷的恭亲王和慈禧面对这种建议, 他们的态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们也知道曾国藩做大是一种威胁, 可是没办法呀 普天之下就只有曾国藩和他的湘军能剿灭太平天国。
朝廷不用曾国藩能用谁?
.......
可现在李鸿章的淮军出现了 。
李鸿章先在上海击败李秀成保住了上海 然后连续拿下太仓,昆山 常熟 苏州. 无锡 ,。
朝廷发现李鸿章创建的队伍竟然打出了这么辉煌的战绩,个个惊叹不已。
他们开始吹捧李鸿章。
.......
就在李鸿章拿下苏州,无锡之后,远在北京的紫禁城内部就开了一场会议。
会议主要是恭亲王,慈禧,以及一些军机大臣参与,属于那种自家人开的小家庭会议。
什么会议呢?
会议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曾国藩打不下南京,而进行商讨解决办法。
会议中,慈禧太后颇有不满的说:
“”这个曾国藩,围了南京已经快两年了,依旧没什么进展“”
“”本宫催促他,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像他这样下去,剿灭长毛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
.......
军机大臣们听后,纷纷表示赞同。
“”对,对,对,剿灭长毛匪涣,已经拖了十几年,不能再拖了“”
“”应当要速战速决“”
有的军机大臣见慈禧太后话里话外都是对曾国藩不满,他们意识到朝廷的风向变了,有的人趁机弹劾曾国藩:
“”曾国藩迟迟拿不下南京,老臣有时候甚至怀疑,他是故意的“”
“”他故意不拿下南京,就是养肥自己“”
也有大臣附和:
“”对.....曾国藩总是写奏折上报朝廷提拔手下人,那些被提拔的官员是谢曾国藩,并不感谢咱们朝廷“”
“”这种苗头一定要打下来“”
朝廷是满清朝廷,并不是汉人的朝廷,朝廷最忌讳的是什么呢?
当然,最忌讳的就是汉人做大。
如今曾国藩借着剿灭长矛的名义,扩充军队,已经达到了十几万之众。
其实满清朝廷是非常忌惮的!
最后恭亲王鬼子六爱新觉罗弈新,站了出来,他对群臣说:
“”据本王所知,曾大人对朝廷还是忠心耿耿的,他是实力不够,打不下南京“”
“”并非他不想打下南京“”
恭亲王并不是为曾国藩说好话,而是他实事求是,他一直认为曾国藩对朝廷是忠心耿耿的。
不过,恭亲王说着说着,话锋一转, 他说:
“”南京城之所以打不下来,并不是因为南京城城墙多么高,城墙多么厚,而是曾大人手底下没有重炮“”
“”如今李鸿章李大人从洋人那买来了重炮战果大家也看到了 他用重炮拿下苏州 又拿下无锡“”
“”所以我建议 让李鸿章李大人带着他的重炮来打南京“”
“”有了李大人的重炮,南京城分分秒秒可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