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完成这项工作没有个二三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折算下来每年也就五百万两而已,以我们如今的商贸,这笔银子没有丝毫的压力。
而且商贸全力推动,大量税收进入国库,总得花出去吧,等三大运河挖完了,总得找点工程花出去,让银子流通起来,植树造林也是一个选择。
当然了,如果真能按照范尚书所言,这倒也算是一种方法。”
说到这里,毕自严思索了几息:“其实吧,这些事情倒是可以承包给商人们,只要朝廷控制住他们的采摘和砍伐频率,保证商人们有的赚,相信商人们很乐意的。”
“是这么个道理!”
崇祯点了点头,犹豫了几息:“其实吧,这个方法三边总督傅宗龙已经提出来了,他想等西域彻底被朝廷控制后,修复嘉峪关到吐鲁番的沿途绿洲。
最终的效果是嘉峪关到吐鲁番的官道宽五十米,两侧各八十米到一百米宽的隔离带,而中途的绿洲等至少在现在的基础之上翻番,最终绿洲满眼铺满整个戈壁滩。
主要树木是胡杨树、沙棘等等灌木,以胡杨碱的丰收来抵消修复的费用。”
我艹……
群臣再次在心中爆了粗口,齐刷刷的站了起来,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其震惊程度远超修复黄河和渭河等浑浊河段。
黄河的渭河河段的植树造林至少是临河,有水可以浇灌,只要树苗能存活一两年,偶尔上点农家肥,后续基本就不用管了。
而西域走廊那可是茫茫的戈壁滩,若是有水又怎么会形成戈壁滩,那些绿洲面积又怎么可能逐年减少,以至于中、南两条路彻底断绝?
而且那是戈壁滩,碎石和砂砾,土地贫瘠,缺乏树木成长的必要条件,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陛下,这、这……”
“且听朕说!”
崇祯摆了摆手,随即将傅宗龙的想法和步骤快速的描述了一遍。
然后群臣就齐齐的张着嘴巴,震惊之色布满整个脸庞。
换土、施肥、引水……等等一系列的脑洞大开的操作,彻底的让他们震惊。
相对皇帝的夸张想法,傅宗龙的想法简直是疯狂。
但仔细想想,似乎还真有可能完成。
而且一旦真的完成了,那么西域将彻彻底底的纳入大明的疆域之中,以后无论是王朝更替还是何种情况,西域就不可能分离出去。
西域不是没有经济价值,相反经济价值很大,诸如南疆的棉花、伊犁河谷的广袤草原等等那都是一笔庞大的财富。
历朝历代也很眼馋,一是对游牧民族没办法,二是沿途行军条件太差,那是有心无力,如果傅宗龙真的完成,那绝对是彪炳青史的。
“陛下,傅总督的这个想法,您同意了?”
“暂时还没有,这是锦衣卫上报的,傅宗龙还没有正式上奏。
因为他需要在西域收复之后仔细勘查沿途地形、水源、地质条件等等,要出一份可行的、可持续的方案。
朕的初步想法是如果他上奏,那就批准找一段路让他试试,即是试探方案的可行性,也是积累经验。
西域走廊能不能成型朕不知道,但南疆和北疆以及沿途的绿洲倒是可以持续扩大。”
崇祯回应完后,轻轻的点了点头,看向众人:“这个事儿等傅宗龙勘查完后再说吧,快则半年,慢则一两年才能出结果,现在谈论有些言时过早,还是说说治理黄河的问题吧。
毕爱卿,你所担心的是什么?”
见皇帝问自己了,群臣也将目光看向了自己,毕自严也不再犹豫:“陛下,有两点,
其一,沿途百姓迁移后,这些耕地就不能用了,那么原本属于百姓的耕地从哪里来?
如果是能用银子购买倒也无所谓,可问题是我们不能买,耕地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只要地在,就一直有产出。
朝廷购买退耕还林本质上和土地兼并没有什么区别的。
所以,我们要从其他地方补给百姓同等面积的耕地。
问题是现在的耕地基本上都是分的差不多了,预留出来的那是给新增人口的,如果给迁移的百姓,那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二,六百万亩,亩均产两石,一年就是一千两百万石,这可不是一笔不小的数量。
没有田地就已经少了一千两万石粮食,加上人均食用,至少得两千万石粮食,这对整个大明来说都是负担!”
众人脸色瞬间凝重了起来。
耕地对百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按照皇帝登基后新的规则,无论贫贱、富贵,只要满八岁就能免费获得五亩耕地。
耕地只要不买卖,你是自己种也好,请别人种也罢,只要你按照亩数按时交纳赋税即可,其余朝廷不管。
其次则是人死后,春耕之前的耕地立刻收归官府,春耕之后的则在秋收之后收归官府,当然朝廷也不会无偿收回,毕竟这地是百姓花银子买去的。
所以在回收时会根据耕地的优劣给予一定的补偿,一般是购买价格的六到八成左右,甚至是全款,这就看死前五年亩产数量来决定。
这样规则的好处就是百姓们会尽心耕种,将下田耕种为中田、甚至上田。
问题是,死亡人口肯定是赶不上新增人口的,尤其是如今天下太平,岐黄研究院发挥巨大作用的时候。
如此的问题就是,耕地回收赶不上发放的,更何况是一下子发放一百四十万人的所需。
如果解决不了耕地,那么粮食缺口必然出现。
朝廷是有银子,补贴一年两年没问题,但时间长了就容易出问题的。
“毕尚书,继续迁移到中南半岛或者吕宋那边呢,以那边的耕地面积别说一百二十万,就是一千两百万也能满足。”
“这是一个办法,但迁移比之前更加的困难。
因为迁移的都是花园口到青龙峡一带的,经过甘肃、陕西、山西、北直隶、河南等地,这是面食为主的地方,去了种植水稻的中南半岛能不能适应?
其次,这几地可是干旱少雨,去了雨水充沛且湿热的中南半岛,能受的了那种天气吗?
最后,走陆路经四川、云南到缅甸,或者南下到海边走海运,无论那条路距离都极远,极容易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