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
吴浩凑近屏幕,看着红外画面里靶标区域的热成像轮廓,张小蕾适时补充道:“当然了,为了应对这种天气,我们也花了很大的功夫,比如把原来的光学观测塔升级成了'多频谱复合观测系统'。
除了传统的高速摄像机,我们还加了毫米波雷达和红外热像仪,就算沙粒把镜头糊住,雷达波也能穿透沙尘捕捉弹着点。“
她指向窗外几个不起眼的金属桩:“您看靶场边缘那几个白色方舱,里面是沙尘环境模拟舱的升级版,能精准控制沙粒浓度和冲击角度。
刚才已经用30毫米口径的试验炮打了三轮,炮闩的自动排沙装置效果比预期还好,卡壳率从原来的8%降到了0.3%。“
说着,她瞥了眼数据继续道:“我们还特意调整了测试流程,比如每轮试射后增加30秒的自动清淤程序,炮口加装了高压气流吹尘装置。
虽然比晴天测试多花30%的时间,但拿到的数据更贴近实战。“
吴浩看着屏幕上电磁炮炮管在沙尘中蓄能时的热成像,炮身温度稳定在68摄氏度,比标准环境只高了4度。
他指尖在窗沿敲了敲问道:“瞄准系统的红外通道受干扰吗?“
“轻微噪点,但AI算法能实时过滤。“
张小蕾调出一组对比图,然后介绍道:“您看,这是晴天的锁定速度,0.8秒;现在虽然慢了点,1.2秒,但完全在战术要求内。
我们正在测试新的多源融合算法,争取压到1秒以内。“
风沙拍打着观测塔的玻璃,张小蕾的声音带着自信:“您之前说过,武器不是实验室里的娇小姐。现在老天爷给咱们创造了天然的测试场,正好让它多经经风雨,将来上了战场才能靠得住。“
吴浩望着窗外被风沙模糊的靶场,忽然想起刚才那片胡杨林。他转头看向张小蕾,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说得好,就让它在这儿好好'扎根'。“
说完,吴浩看着大屏幕上画面里的那门正在进行测试的30毫米速射电磁炮,不由的感兴趣起来:“这款炮挺有意思的,这是电磁版的高射炮吧。”
张小蕾点点头,然后手指在触控屏上轻点,调出武器参数面板:“您说的没错,它确实能承担近程防空任务,不过我们对它的定位是‘多用途速射武器系统’。”
说着,她指向屏幕上武器三维模型,模型随即分解成数个功能模块,然后继续介绍道:“您看,对空时它能拦截低空突防的直升机、巡航导弹,甚至是小型无人机群。
30毫米口径的钨合金弹头,配合高射速,能在目标路径上织出密集弹幕。
而对地攻击时,它可以平射压制敌方火力点,或者对集群目标进行覆盖射击。
传统速射炮的炮弹受限于初速,弹道下坠明显,而这款电磁炮的弹头初速超过4.5马赫,是传统30毫米炮的2倍,千米距离内弹道几乎是直线,精度能控制在0.3米以内。”
说着,她切换到实弹测试视频,慢动作画面里,弹头穿透20毫米均质钢靶时几乎没有形变:“穿透力更是碾压级的。
我们做过测试,在1500米距离上,能击穿60度倾角的40毫米装甲,对付轻型装甲车和永固工事绰绰有余。”
讲到这里,张小蕾顿了顿,然后滑动屏幕,调出夜间射击的测试画面,屏幕里只有弹头划破黑暗的微弱轨迹,听不到传统火炮的轰鸣,炮口也没有火光。
“这是电磁发射的天然优势。没有火药燃气,射击噪音比传统炮降低了60分贝,在沙漠环境下,两公里外几乎听不到明显声响。
没有炮口焰,夜间作战时不会暴露阵地位置,这在特种作战中太重要了。”
吴浩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点动,目光落在“射速”参数上,不由问道:“每分钟3000发的理论射速,怎么做到的?”
“这正是难点所在。”
张小蕾调出一组轨道磨损数据图,指尖点在屏幕上两条对比曲线处,语气凝重了些说道:“大口径电磁炮讲究‘一力降十会’,核心是单次发射的能量密度,只要能把弹丸推到足够远的距离,哪怕每分钟只能打几发也能满足需求。
但小口径速射炮完全是另一个赛道,这里面的技术难度差别可大了。
拿咱们这款30毫米的电磁速射炮来说,它的理论射速能到每分钟3000发,换算下来每秒要完成50次完整循环。”
说着,她抬手在空中虚画了个圈道:“这50次循环可不是简单重复,每一次都要经历储能模块从零到满负荷的快速充能、电磁轨道瞬间建立强磁场、弹丸加速射出、然后退弹机构复位。
因此,它的每次发射时,电磁轨道间的瞬时电流密度能达到每平方厘米20万安培,是咱们155毫米电磁炮的3倍!
这么强的电流在轨道接触面产生的焦耳热,还有弹丸高速摩擦带来的磨损,简直是在‘火上烤’轨道。”屏幕上切换出一组轨道截面的显微图像,磨损最严重的区域能看到明显的熔融痕迹。
“最初用传统无氧铜轨道做测试时,连续射击不到300发,轨道表面就会出现蜂窝状的烧蚀坑,严重时甚至会粘住弹丸导致卡壳。
后来我们联合材料所攻关,才搞出这种梯度复合材料轨道,表层是抗烧蚀的铌钨合金,中间层用高导电率的铜铬合金,底层则是增强结构强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粉末冶金技术压制成一体,这才扛住了高频次发射的摧残。”
说着,,她调出冷却系统三维动画演示继续讲道:“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光靠材料还不够,我们还设计了‘液冷 气冷’的双循环系统。
您看轨道内部这些微米级的流道,冷却介质是特制的氟化液,能在-50c到300c保持稳定,通过高压泵循环带走70%的热量。
同时轨道两侧还有环形气嘴,每发射一次就会喷出高压惰性气体,一方面辅助降温,另一方面能吹掉轨道表面残留的金属碎屑和沙尘,这也是咱们在沙漠测试中特别优化的设计。
现在连续射击1000发后,轨道温度能稳定控制在800摄氏度以内,刚好在材料耐受阈值以下。”
说到这里,张小蕾顿了一下,缓了口气,然后手指在屏幕上点出一组充放电曲线,然后说道:“这还没完,如此高的射速必须对于储能系统有着更高的要求、
传统电容组就像老式蓄水池,充水慢、放水也慢,根本跟不上每秒50次的节奏。
前两年我们卡在射速500发就上不去了,问题就出在这儿。”